本報記者 陸肖肖 涿州、廊坊、張家口報道
冷風掃過的街道上行人寥寥,售樓處空空蕩蕩,僅有的幾個工作人員在案場聊天,這是《華夏時報》記者探訪涿州樓市時看到的景象。
記者在探訪燕郊樓市時也發現,曾經紅火的房產中介店鋪門可羅雀,大白天就將防盜門拉下了一半,不再對外營業。
實際上,這種冷清的景象僅僅是環京樓市的一個縮影。近一年來,房價下跌、銷量下滑、中介關店成為環京區域樓市的生存現狀。
樓市進入冰封期
北方進入深冬,環京樓市也降至了冰點。
據偉業我愛我家市場研究院數據統計,2017年11月,固安新建商品住宅僅銷售67套,環比10月下降35.6%,新房價格已從最高時的1.5萬元/平米降至8千多元/平米,累計降幅達42.4%;香河區域11月的銷售套數為241套,處于市場低位,房價也首次跌破1萬元關口,降至9769元/平米;廊坊主城(安次區、廣陽區)11月的商品住宅銷售量為421套,遠低于市場高峰時期兩千多套的交易量。
備受市場關注的燕郊樓市更為蕭條。11月的商品住宅銷售量僅為79套,環比10月下降54.3%。7月銷售量甚至只有8套,年底市場再次降溫,目前燕郊的新房市場基本沉寂。
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分析認為,從固安、廊坊主城、香河、燕郊2017年的新房市場走勢來看,環京區域樓市基本是在3月份過后,也就是北京“3·17新政”之后進入下滑通道。雖然在某些政策影響下,北三縣區域曾于5月集中短暫爆發過一次,但環京樓市的降溫大勢已經不可逆轉,到年底時,環京樓市基本已跌入谷底。
胡景暉表示,得益于緊靠北京的區位優勢,環京樓市過往因承接北京溢出需求而快速發展,北京樓市火熱,環京也跟著火熱,北京收緊調控,需求轉移也讓環京樓市保持熱度。但如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要求下,在北京穩定樓市的決心下,環京區域也迎來了政策的嚴控,交易量和房價的回落在所難免。
投資客離場
與蕭條的2017年相比,2016年的環京樓市則紅火的多。那時的環京項目房價普遍高企,一度出現了“一房難求”的局面,來自全國各地的投資客曾經占領了各大售樓處。
但自2016年年底以來,環京多個城市發布了限購政策,澆滅了房地產市場的虛火。涿州、淶水、崇禮、石家莊、廊坊、滄州、承德、秦皇島、唐山等地相繼出臺樓市新政。多地規定了對當地戶籍限購兩套、外地戶籍限購一套的限制,多個縣市還增加了當地三年社保和納稅記錄的條件。這些限制條件就將大部分外地購房者攔在了門外。
對于樓市冷暖最直觀的感受還是來自一線銷售人員,涿州一項目的置業顧問告訴《華夏時報》記者,2016年,正是投資客最多的時候,也是最后一波投資熱潮。“那時候售樓處門口全是車,買房的有的都擠不進來。經常是上午開盤一個價,開發商看到房子比較好賣,下午開盤直接每平米加價2000元。”
該置業顧問告訴記者,“雖然現在房價較最高位的時候降了一些,但總體已經過了炒房的時機,剛需客戶過來該買還是買,投資的就沒了。最高峰時期,我們項目的置業顧問有200多個,現在不行了,只剩下二十來個。”
一名負責為售樓處拉客戶的業務人員也告訴《華夏時報》記者,“2016年樓市紅火,自己掙了二十多萬,2017年沒市場,到現在算了算還賠了。2016年最忙的時候,我們從早晨七點一直工作到晚上十點,現在一周最多接待四五組客戶,成交的也很少。”
對于環京樓市,胡景暉指出,與之前不同的是,環京區域的購房人正逐步由投資炒房客,轉變為在當地就業、生活的剛需人群,隨著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向外疏解,以及產業的轉移,人口的疏解,環京區域正成為承接北京產業、人口的重要區域,未來樓市的發展也將更加健康。
開發商曲線規避限購
環京樓市的持續降溫,讓部分開發商“坐不住了“,采用了首付分期、暫緩網簽等曲線的方式,意圖擴大購房人群,加速回款,緩解資金壓力。
有業內人士表示,當樓市不景氣的時候,首付分期這種方式就會出現。開發商墊資首付,也說明了開發商面臨著資金壓力,需要刺激銷售,加速回款。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市場限購的情況下,即使是開發商墊資首付,對于市場的影響也很有限。
除了首付分期、暫緩網簽等操作之外,還有開發商承諾,可以為購房者辦理當地戶口、代繳社保、幫辦”假離婚“等,利用各種方法來規避限購政策。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環京樓市持續低迷,會對以該區域為大本營的房企有一定的影響,銷量上不去,開發商自然會面臨回款的壓力,所以會出現項目的違規操作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