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系”風起云涌,閃耀登上了滬港股市的舞臺中央。
12月27日,紫光控股暴漲56%,股價創一年新高,其連續掃貨的聯想控股再次大漲9%,6日漲幅64%。另一只舉牌的港股中芯國際,自8月公告以來最高漲幅近70%。
在A股市場,“紫光系”四度舉牌的文一科技(24.750, -1.66, -6.29%)昨日逆市井噴再創新高,月內漲幅近80%。
紫光系開啟舉牌模式
股價異動背后,“紫光系”動作頻頻。公告顯示,本月19日到22日4天內紫光控股豪擲約1.86億港元掃貨。
其中19日至20日購入聯想控股110萬股后,21日至22日再次斥資1.07億港元購入聯想控股341萬股,一舉突破5%(流通股)的舉牌線,聯想控股突然暴漲之謎由此揭開。
對于此次資本運作,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稱,首先是基于財務考慮,聯想控股被低估,另外尚沒有申請董事會席位的想法。
與此同時,紫光控股還在22日花費4937萬港元增持中芯國際,其實紫光控股對中芯國際的買入動作已持續一年,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期間多次動手,直到2017年8月構成舉牌才公告天下。
在回應增持中芯國際時,紫光同樣聲稱財務投資為主,無意改變企業性質和運營模式,但是中芯國際大股東大唐電信(11.210, 0.11, 0.99%)卻有所警覺,立刻加強了對董事會的控制。
在A股市場,“紫光系”也出手闊綽。12月9日,文一科技公告,2017年2月6日至2017年12月6日,紫光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增持文一科技5.53%,四度舉牌后持股比例升至20.54%。彼時,文一科技實控人瑞真商業如臨大敵,火速高位加倉至25%,以鞏固控股權。
“紫光系”主要平臺
龐大的資本版圖
上述一系列操作,只是趙偉國帶領的“紫光系”近年來在資本市場大手筆投資并購的縮影。
梳理公開數據可見,目前在A股市場,“紫光系”控股紫光股份(71.780, -3.52, -4.67%)、紫光國芯(48.010, 0.02, 0.04%)和\*ST紫學(36.680, 0.00, 0.00%)3家上市公司,市值超過1000億元。
參股了文一科技、山東金泰(12.640, -0.18, -1.40%)、通葡股份(8.380, 0.00, 0.00%)、祥龍電業(5.980, 0.04, 0.67%)、英力特(14.440, -0.04, -0.28%)等2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四度舉牌文一科技,山東金泰、通葡股份、祥龍電業持股則超過4%。
港股方面,“紫光系”控股紫光控股,這也是其在海外主要的資本運作平臺,通過紫光控股涉足了聯想控股、中芯國際、國微技術、中興通訊(36.050, -0.17, -0.47%)、金山股份(3.090, 0.01, 0.32%)等數家公司。
“并購狂人”的AB面
紫光集團近年來頻頻因資本運作引人側目,董事長趙偉國被外界稱為“并購狂人”,他曾公開表示,未來要做3000億元產業投資和并購基金,芯片業務總產值進入世界前三,成為世界級的芯片巨頭。今年3月,國開行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1500億元投融資支持紫光。
此前,紫光集團18.7億美元買下展訊、9.07億美元收購銳迪科、25億美元控股新華三、38億美元入股西部數據、6億美元拿下半導體封測企業臺灣力成25%股份、135億人民幣收購矽品精密和南茂科技兩家半導體公司......
一面是瘋狂并購,大舉布局芯片產業,另一面大手筆財務投資,玩起了炒股副業。
今年以來“紫光系”頻繁操作,加倉了近20家A股上市公司,清倉了3家公司,僅2家公司的持股情況未發生變化。
略顯意外的是,“紫光系”短炒了多家小市值“殼股”,以浪莎股份(25.090, 0.28,1.13%)為例,紫光集團于2016年一季度進入成為第二大股東,并隨著“殼概念”升溫于同年二季度大幅加倉,隨后在第三季度大幅減持將盈利落袋為安。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由于“紫光系”旗下業務眾多,希望借助資本平臺把優質資產推向臺前,或許是其投資眾多市值較低的殼股原因。
盡管近期“紫光系”風頭正勁,不過僅限于舉牌標的。
由于涉獵標的以中小市值題材股為主,在今年價值投資盛行的背景下,“紫光系”投資公司普遍跌幅超過20%,其中山東金泰、國農科技(22.200, -0.01, -0.05%)、英力特、榮豐控股(14.740, -0.16, -1.07%)、浪莎股份等多股甚至腰斬。尤其是近期焦點股浪莎股份,“紫光系”三季度殺回,隨后不久便遇上黑天鵝,浪莎股份一波急跌47%,成為12月“第一熊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