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全景視覺)
10月27日,廊坊市正式頒布《廊坊市戶口遷移管理實施細則》,對外來人口在廊坊市下屬區縣落戶方式進行詳細規定。由于廊坊下屬區縣多位于環京、環雄安地區,這一落戶政策的出臺,引發各方的強烈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戶籍新政實行區域差別化政策,其中廊坊市區、三河、大廠、香河、固安、永清、文安、霸州等10個市區劃為特定區域,要求落戶需具備合法穩定居所、合法穩定職業、本地社保三個基本條件。而大城縣被列為非特定區域,只需要具備穩定居住條件即可落戶。
與之前只要有穩定合法居住就可以落戶的政策相比,新政變化的特征是對落戶基本條件增加了合法穩定職業和本地社保兩項要求,也就是說,原來只要買房就可以落戶的途徑已經被堵死,戶籍政策大幅度收緊。
一位接近官方的人士透露,新的戶籍制度有兩個主要目的,其一,為了配合北京人口疏解政策,進一步嚴控環京、環雄安地區人口增加;第二,利用稀缺的戶籍政策引進人才,為當地經濟轉型升級做基礎。
但也有人提出擔憂,因為新政中對人才落戶進行特殊對待,如果實施過程中監管不力,極有可能成為炒房客進入當地樓市的通道。“三年社保政策出來后,外地人基本不能在廊坊地區買房了,但如果變成本地戶籍,就可以買房了。”上述人士表示。
但這樣的想法頗為片面,在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產業大疏解的背景下,這或許是廊坊市產業升級轉型最佳時機,當地政府顯然不會錯過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
為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打基礎
在廊坊市尤其是環京幾個區縣,房地產一直占據著較大的比重,這一定程度造成經濟結構和財政收入嚴重失衡。以廊坊市經濟實力最強的三河市為例,其2016年地方稅收中房地產占比63.47%,全市十大納稅大戶幾乎都為地產企業。
本次戶籍制度的改革重點是戶籍制度最大限度地向各類人才傾斜,其中大中專院校學生可以將戶口遷入本地集體戶口;同時,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只要具備就業報到證、勞動合同、城鎮養老保險證明、單位在職證明、合法穩定住所證明等條件,或者隨父母即可在本地落戶。
對于海外回國人才落戶政策也單獨列出,港澳臺、海外華僑、華人等人才只要具備合法穩定的居所證明,經過相關部分審批后,即可申請本地落戶,并沒有對是否具備合法穩定的就業進行約束,一定程度為海外人才回歸創業提供了便利。
同時,對于其他各類人才,包括企事業單位的人才及配偶子女等群體,只要具備勞動合同或為相關部門認定的各類人才,即可遷入單位或人才市場集體戶口,而集體戶口、合法穩定的居所、勞動合同和6個月的社保具備后,即可正式在當地落戶。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深化,尤其是雄安新區宣布成立后,北京產業疏解開始進入實質性攻堅階段,如何利用地域優勢成為北京疏解產業承接地,不僅關系廊坊市作為非首都核心功能區的建設,也關系著廊坊市未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其實,廊坊市已經開始出臺一系列政策,為承接北京產業進行基礎性框架搭建,在今年9月份,中共廊坊市委改革辦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企業登記便利化的26條措施》的通知,為實體企業在廊坊地區落地創造便利條件。
在這個26條措施的開篇即標明,這一政策目的是為了“深入貫徹廊坊市委、市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放管服’改革工作部署,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推進企業登記便利化,制定以下措施。”
其中重要內容有堅持“非禁即入”、“非限即可,”放寬市場準入的原則,進一步下放企業登記權,注冊資本超過3000萬元的企業變更登記權至區政府,放寬馳名商標同音不同字名稱核準,降低企業住所登記條件,支持申請人自住選擇行業分類等。
值得關注的是,該項政策有一個較大的突破,即放寬遷入企業的名稱使用權,對于京津冀地區內搬遷至廊坊市的企業,可以繼續使用原企業名稱。同時支持本地企業使用京津冀字樣,不在限定區域特色字號和行業限定語。
同時,該項政策支持“互聯網+”與新興市場主體融合發展,優化審批流程,全面推行首問首辦負責、一次告知、一審一核、審核合一、限時辦結、公開公示、責任追究制度,對于京津遷移和初創期、成長期的各類新型市場主體,按照提前介入、及時注冊、重點指導、全程服務的原則,完善企業登記綠色通道。
如果說,26條政策為外來企業進入廊坊市注冊開啟了方便大門,那么戶籍政策改革則為廊坊市吸引人才創造了條件。?
房產紅利成吸引人才利器
在這次廊坊市頒布的戶籍新政中主要有幾個特點,第一,只要在本地就業就有可能獲得集體戶口,而集體戶口中非臨時戶口在購房上享受與本地戶籍居民同等待遇,即可以限購兩套住房;第二,想要獲得個人戶口,則必須在本地有房。
這也使得業內擔憂這一政策可能成為撬開本地樓市限購政策的一個利器。此前,從今年3月22日至6月初,廊坊市陸續出臺限購、提高首付比例、外地人購房需三年社保等樓市調控政策,從4月份開始,當地整個樓市成交量逐步下滑。
以樓市最為火熱的北三縣為例,與3月份高點相比,10月份樓市成交量普遍下滑了90%以上,政府稅收也因此受到極大影響。據記者獲得的廊坊某縣數據顯示,2017年10月份一手房契稅收入與最高點3月份相比,下滑了47%;二手房成交量下降了近九成,相關稅費收入下降了近七成,其中二手房市場,10月份成交量及相關稅費收入環比也均腰斬。
上述接近官方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環京地區一二手房成交量來看,由于房地產相關收入在地稅中占據較高比例,隨著樓市成交大幅度萎縮,從第四季度開始,部分產業經濟不發達的區縣地方財政可能會出現斷流局面。
從2016年廊坊市各區縣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可以看出,廊坊全市這一比重為28.62%,其中大廠為60.44%,安次區為50.88%,廊坊經濟開發區為50.04%,固安為48.77%,三河市為33.12%,廣陽區為31.98%。
2017年1-8月份,在廊坊市固定投資同比下降的情況下,房地產投資仍處于增長中,房地產投資在固定資產比例上升至31.78%,同比上升了3.56個百分點;在同期財政收入增長17.6%的情況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1.3%。
與之相反的是,2017年1-7月份,廊坊市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了18.7%,下滑速度比上半年擴大了2.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廊坊市工業企業利潤下降的背景下,非工業企業在經濟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上述人士表示,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減少與限購下樓市行情下行有關。通常情況下,一般財政收入指一個區域的全部財政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指上繳中央后地方留存部分,“籠統來說,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多是地方稅收,增改增后,個稅及土地、房地產相關的稅費為主要收入來源。”該人士表示。
在全國房地產普遍降杠桿的背景下,整個廊坊市房地產市場短期內回暖可能性較低,而且目前廊坊環京地區房價出現普遍下跌,其中燕郊房價從3月份最高點3.2萬元/平方米下跌超過1萬元,而且多個小區的二手房成交價格已經跌破2萬元/平方米。
而大廠、香河、固安、永清等環京地區房價也出現不同幅度的下跌,成交量普遍不到3月份的十分之一。量價齊跌的局面與當地樓市歷史火爆相關,但市場冷卻后,也一定程度為扭轉當地經濟對房地產過度依賴空出了窗口期。
不過上述接近官方人士認為,戶籍制度改革不會對樓市限購政策造成沖擊,“收緊落戶政策后,并不是所有在本地工作的人都能拿到集體戶口,一般都是政府、事業單位和高新技術企業才有一定名額,政府會進行嚴格限制。”
同時該人士透露,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進入,未來廊坊市可能會出臺工作居住證制度,“因為現在廊坊地區距離北京很近,經過這輪下跌后,房價普遍比較低,一定程度會吸引一部分在北京買不起房的人進來創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