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屆中國能源發展與創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中信博風工程研究院院長陳昌宏受邀出席大會,并發表了《中信博“跟蹤+”“柔性+”技術創新解決方案助力光伏產業升級》的主旨演講。
演講中他提到,新能源電價改革136號文《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的實施,將結束光伏電站固定電價的時代,電力市場化交易將成為新常態,電力收益將與分時電價動態掛鉤。這一改革重新定義了光伏電站的設計邏輯。中信博“跟蹤+”與“柔性+”技術創新方案將持續引領光伏電站優化設計,助力光伏產業綠色升級。
座談會議現場
01 中信博“跟蹤+”系列解決方案:引領光伏產業差異化創新發展
陳昌宏會中深度剖析了中信博不斷創新迭代的“跟蹤+”產業格局。中信博“跟蹤+”始終以市場需求與場景痛點為導向,精準適配復雜場景與惡劣環境條件下的光伏電站投建。同時深度融合光伏清洗機器人、智能運維、安裝優化、柔性技術、儲能協同等全產業鏈環節,構建更高效、更智能的系統解決方案,實現全場景適配與價值提升。
尤其在峰谷電價機制下,中信博“跟蹤+”系列解決方案可明顯提升高電價時段的發電量,實現收益最大化。
同時,他還介紹了,中信博積極推進研發全球化與供應鏈制造屬地化,為全球市場定制更加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不斷提高電站全生命周期的可靠穩定性,滿足項目全交付周期的高質高效需求,提升電站全生命周期的發電增益。
02 中信博“柔性+”解決方案:以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光伏治理
在國家“雙碳”戰略驅動下,光伏與生態治理的融合成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關鍵一環。中信博“柔性+”解決方案正是以超大跨距支架技術,適配多元場景,破解土地瓶頸,通過技術迭代與政策精準匹配,推動光伏從單一發電向“生態-經濟-能源”多維價值升級,為全球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中國樣本”。
01
天柔Ⅰ(17-25米跨距):采用兩索+抗風地錨系統,適應丘陵、山地等復雜地形,最大適應角度60°
02
天柔Ⅱ(30-60米跨距):三索+立體抗風設計,覆蓋漁光、農光、牧光、養殖場、污水處理廠等場景,凈空高度可達10米,實現“板上發電、板下養殖”的生態經濟價值
03
天柔Pro(60-200米跨距):超大跨距兩索+空間索網抗風系統,適配漁光、農光、牧光、養殖場、污水處理、山地、礦坑等復雜場景,單跨最大可達200米,助力實現光伏+生態治理
03 中信博烏茲別克斯坦1GW跟蹤應用項目:標桿案例彰顯技術創新實力
大會期間,還公布頒發了“十四五”能源創新案例獎。中信博天雙系統助力烏茲別克斯坦1GW光伏項目榮獲大獎。該項目是2023年中國-中亞峰會之后,中資企業在中亞地區落地的首個大型新能源項目,也是“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資企業在中亞投資建設的最大光伏項目。
項目全電站采用中信博雙排多點平行驅動跟蹤系統「天雙」。該項目在建設與運營期間,可為當地新增約1600個就業崗位;項目正式投入運營后,每年發電量可達24億千瓦時,可滿足400萬居民的用電需求,預計每年實現減排二氧化碳240萬噸,等效節約5.88億立方米天然氣。這一標桿項目不僅展示了中信博在光伏行業的技術優勢,也彰顯了中國企業在全球新能源領域的創新實力與可持續發展貢獻。
中信博烏茲別克斯坦1GW跟蹤應用項目
未來,中信博將繼續以“全場景覆蓋、全生命周期管理、全細分產業鏈整合”,打造一站式智慧綠能解決方案,通過技術創新踐行“雙碳”使命,推動光伏產業的綠色升級,以科技力量點亮全球零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