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出行正成為社會時尚,公交優先已成為城市發展需要。9月19日,2023年綠色出行宣傳月和公交出行宣傳周啟動儀式在京舉行。據北京市交通部門相關負責人透露,下一步,北京將繼續挖潛綠色交通:通學定制公交將于明年在全市推開、在三環外自行車專用路建設方面將有“新動作”、公交和地鐵站口換乘距離小于50米的車站占比將達86%、加大綠色出行減碳方面直接獎勵力度、公交將擴圍消費場景……未來,類似這樣的綠色出行新場景將接續“上線”。
明年全市推廣通學公交
近年來,北京正在調整、優化各類公交線路,還推出了通勤定制公交。特別的是,在9月1日開學當日,北京市將中小學生上下學納入了公共交通保障范疇,創新推出通學公交車服務。據悉,通學公交在朝陽、海淀、豐臺和西城4個區試點運營,截至目前,開通線路已經增至27條,覆蓋14所學校,服務1600名學生,日均運送2600余人次。
在活動現場,北京公交集團總經理助理、總調度長、新聞發言人曹炎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接下來,北京公交將深耕城市客運出行服務多場景,積極培育各種客運出行新優勢,分層分類滿足乘客多樣化出行需求,聚力提升多元化出行服務,全力試點開行通學公交。
值得注意的是,據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宣傳處處長何益海介紹,目前通學公交正在試點,準備明年新學期開學時“推開”。
北京公交集團線網中心業務管理梁亮也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提到,按照計劃,在明年通學公交“會在全市范圍推廣”。
“按照市級專班統籌的進度,我們會提前籌劃資源的匹配,然后對試點開展的情況、經驗進行總結,對這項服務進行不斷優化,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梁亮表示,通學公交試點以后獲得了各界的積極反饋,各個學校、家長、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試點當中。“我們也在積極對接各個學校,對新增需求將快速響應。我們也提前籌備了一些車輛,包括在人員方面也做好了相應的資源儲備,以便后期能夠快速對接需求,為更多的學生、家長提供通學公交服務。”
同時,北京商報記者也注意到,目前,北京市西城區有中小學校已經開始按照北京市教委《關于進一步推進第六次北京城市交通綜合調查學生出行調查相關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對中小學生上下學的通學情況進行調研。
自行車道建設將有“新動作”
“各地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深入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讓城市更環保;進一步加強統籌謀劃,完善城市綠色出行服務體系,讓城市更宜居;進一步加強要素保障,持續提升適老化無障礙出行服務,讓城市更關愛;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營造公交出行和綠色出行良好氛圍,讓城市更美好。”李揚表示。
2019年底,北京市提出“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的交通發展理念,在公交以外,慢行系統的建設也在此次活動中被重點提及。
目前,北京市海淀區已在慢行交通探索出了新經驗。為推進慢行品質提升,海淀區圍繞自行車專用路建設,完成了西延(后廠村路)慢行系統品質提升,實現了南展(后廠村路至北四環段)慢行貫通。打造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示范工程,構建“三道一綠”慢行系統,助力縫合城市、提升地區活力。運用科技手段助推機動車停放秩序管理提質增效,完善自行車“一次性左轉”燈控、2023年實現軌道站點周邊電子圍欄全覆蓋。以構建全水系300公里濱水慢行系統為目標,目前已建成金河、北旱河、萬泉河、南長河、大寨渠(公園)等43.4公里濱水慢行系統,正在實施南旱河、南沙河等濱水慢行系統建設。
北京市交通委新聞發言人容軍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近幾年,北京已開通多條用以通勤的自行車專用路。他以中關村軟件園周邊的自行車專用路舉例說:“這片區域內橫跨了高速路以及多種軌道交通線路,這造成這片區域的空間有一定程度的割裂,而這條專用路滿足了中關村軟件園和周邊一些居住集中區的高架式通行。”
容軍表示,“但是這種方式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自行車優先的道路,我們還會結合實際,不斷地從點、到線、到面,不斷抓區域治理,首先要做到的主要就是保障路權、路權優先”。
對于接下來在騎行路線的建設方面,容軍透露,目前,“二環這一圈”已經治理結束,“今年在三環、更外圍,還有一些重點的點位、區域,還會有一些新的動作”。
86%地鐵公交實現“無縫換乘”
圍繞綠色出行體系構建,北京持續補短板、優服務。容軍提到,目前,軌道交通在工作日的客運量達到上千萬人次已經是常態,但是地面公交的客運量在逐年下降。
“我們也在分析原因,一方面,我們觀察到公交和地鐵的換乘接駁還不是很便利,所以這兩年正在抓緊時間來促進‘這件事’。”容軍介紹,“我們今年的目標是公交和地鐵站口換乘的距離小于50米的車站占比要達到86%。據統計,目前已經接近85%,今年應該能夠實現目標,但并不是達到86%就‘到頭’了,我們會持之以恒地、盡可能因地制宜地去完善。”
容軍還表示,另一方面,信息服務也是智慧交通的一個重要場景。“我們會結合MaaS平臺不斷地完善升級,讓大家更加便捷地獲取不同出行方式、路線規劃,引導大家選擇更加合理的出行方式。”
“此前,我們已經實現了通過碳普惠真正地把碳交易和每個人的出行方式對接起來,也就是說,每個出行者通過綠色出行都可以獲得減碳方面直接獎勵,這種獎勵有可能是公交卡,也有可能是礦泉水或者一些公益活動等。這方面我們已走在前列,下一步還會加大力度。”容軍進一步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