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繼續高歌猛進,9月份以來,ETF市場再創多項新紀錄:股票ETF市場總規模突破1.7萬億,首只份額超千億的股票ETF誕生。
業內人士表示,在政策持續推動下,ETF市場發展空間廣闊,基金公司正進一步加大產品創新力度,積極布局ETF市場。
股票ETF規模頻創新高
股票ETF再創新紀錄。整體規模方面,突破1.6萬億元僅一個月后,9月4日,股票ETF總規模再上臺階,突破1.7萬億元。盡管此后有所回落,截至9月8日,總規模仍有1.65萬億元。
單只產品方面,9月5日,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份額達到1000.83億份,成為首只份額破千億的股票ETF。新發市場上,9月7日,多只科創板主題ETF宣布成立,其中,博時上證科創板100ETF募資金額達到26.61億元,成為年內發行規模最大的股票ETF。
不過,ETF市場大發展過程中分化依然明顯。在熱門產品持續受到資金追捧的同時,部分產品因喪失流動性淪為“迷你基”,甚至處于清盤邊緣。
數據顯示,截至9月8日,765只股票ETF中,規模超百億的產品有33只,但也有近百只產品規模低于5000萬元。9月以來又有多只ETF因凈值規模連續低于5000萬元而發布風險提示公告。
持續發力產品創新
由于受到資金青睞,基金公司申報ETF的積極性更加高漲,市場上出現了中證2000ETF、科創100ETF、羅素2000ETF、國證機器人產業ETF等一系列創新產品。
業內人士介紹,“放寬指數基金注冊條件,提升基金開發效率”等一攬子政策出臺后,ETF產品獲批速度明顯加快,有產品從上報到獲批僅用了8天。
易方達基金指數研究部總經理龐亞平表示,隨著資金結構和投資者結構持續優化,我國資本市場有效性不斷提升,投資成本更低、透明度更高、應用場景廣泛的ETF發展空間巨大。
“公募非貨ETF規模接近2萬億,占公募基金整體規模的比例不到10%,股票ETF持有滬深A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不到2%,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龐亞平表示,從指數化投資應用情況來看,海外機構投資者更多將ETF作為資產配置的底層工具,用來執行資產配置策略。而我國的機構投資者更多是將ETF作為策略交易工具,從機構行為維度來看,ETF市場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談及如何發力ETF產品創新,龐亞平表示可四方面入手。第一,加強產品創新布局,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構建面向未來且具有長期生命力的指數產品體系。第二,提升資產配置能力,幫助投資者更好實現配置需求。第三,加強投資者教育服務。第四,在完善互聯互通機制、衍生品體系、吸引長期資金等方面不斷探索,助力ETF市場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健康的生態體系。
孫桂平表示,基金公司應從滿足投資者需求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兩方面入手進行產品創新。一方面,關注符合國家戰略發展和產業升級的方向,引導長期資金投向新興產業,幫助投資者分享產業發展紅利;另一方面,進一步發揮ETF投資工具屬性,結合投資者需求,發行風格更加清晰的ETF產品,實現對不同市場行情的緊密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