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研究員 賀軍
2016年之初的中國經濟,延續了2015年的低迷態勢。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今年中國經濟將面臨通貨緊縮的風險。如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就認為,通縮是2016年危及增長的最大風險,它將會不斷推高企業融資成本,侵蝕企業利潤,加劇債務負擔,從而降低企業的投資、擴張意愿,再度拖累內需增長。
經濟學上一般認為,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連跌三個月,即表示已出現通縮。不過,對于通縮的內涵存在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通縮是經濟衰退的貨幣表現,必須具備物價普遍持續下降、貨幣供給量連續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等現象。另一種觀點認為,通縮是一種貨幣現象,表現為價格持續下跌和貨幣供給量連續下降。還有觀點認為,通縮就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
如果按經濟學定義來衡量,中國經濟也許還不算通縮,只能說有通縮壓力。不過從中國經濟的實際表現來看,我們認為中國經濟不是將面臨通縮的風險,而是已經處在通縮之中。雖然2015年的月度CPI仍維持在零以上,但PPI已經連續46個月為負增長,低于正常經濟發展和充分就業所應有的物價水平。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也表示,2015年12月PPI指數-5.9%,創25個月新低,三季度名義GDP增長6.5%,經過價格平減指數調整之后的GDP增長幅度為6.9%,GDP平減指數為負數,中國經濟已正式步入通縮時代。
如果從經濟和市場表現來看,國內很多行業出現生產過剩、部分行業蕭條、企業經營普遍困難,經濟增長面臨很大的下行壓力。與此同時,經濟景氣度下降造成銀行借貸萎縮,民間投資增速持續下滑。當很多領域出現明顯的通縮跡象時,我們很難說這不是通縮。
了解當前經濟所處的狀態,會對中國經濟問題的復雜性和政策制訂的難度有更客觀的認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確定了2016年中國經濟政策的基調——在兼顧需求側的情況下,重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重點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不過,當中國經濟處于通縮狀態時,注重結構調整的供給側改革可能會受到掣肘。比如有學者就認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舉措不僅不會促使中國經濟擴張,反而會促使經濟收縮。這種看法認為,上述政策最大的負作用,就是不會提振需求,而需求才是中國當前真正需要的。
顯然,雖然中央對供給側改革已經定了調,但它主要著眼于中長期改革,對2016年的短期經濟增長未必有效。而有任期的政府以及市場層面的企業和居民,往往更關注眼前的經濟形勢和政策。這些分歧不僅顯示了對中國經濟問題的分析不同,還意味著在不同看法下所采取的經濟政策不同。如果強調供給側改革,那就要堅定地去過剩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如果強調需求側問題,政策重點就會繼續放在政府擴大投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通過投資擴張來創造需求。
在安邦咨詢(ANBOUND)研究團隊看來,中國經濟早已經處在通縮狀態,未來的問題在于判斷是否屬于深度通縮了。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又存在嚴重的結構問題,不能不改。因此,中國當前在政策上需要同時應對抗通縮和調結構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我們要避免經濟增速放緩和通縮形成互相強化,導致經濟面臨陷入螺旋式下跌的風險;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在經濟轉型期盲目擴大刺激,以不恰當的寬松政策來放大結構問題。因此,政策平衡和找準政策發力點非常重要。最根本的出路,仍然是要推動各項市場化的改革,以市場化的經濟活躍來替代以政府為主的刺激措施。
中國經濟已經處于通縮狀態,如果未來通縮進一步加劇,將會加大中國推動供給側改革的難度。最終的解決之道,還是在市場化,在于深度推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