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幣走勢
2016年1月14日,港幣創下十三年來最大單日跌幅,港元兌美元一度由7.75強方兌換保證邊緣水平跌至7.78的水平。本期和訊智庫觀察將為讀者解答港幣暴跌后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命運走向。
四大誘因令港幣承壓
根據市場人士的觀察,港幣在今年開年承壓不外乎有以下幾種原因:
1、資金流出香港股市
2、港幣短期利率低于美元利率,資金在息差誘導下回流美元市場
3、中國經濟前景黯淡,人民幣資產回報率大幅降低,國際資本不再從香港流入中國
4、香港聯系匯率制度下,港幣跟隨美元被動升值,但香港基本面疲軟,資產價格下跌。
港元聯系匯率制度在夾縫中掙扎
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股市出現股災且面臨回歸談判等諸多問題,港元出現不斷貶值,1983年9月出現了港元危機。1983年10月15日,香港政府宣布港元錨定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索羅斯曾阻擊港元,后在時任財政司長曾蔭權等人的努力下,不斷注入港元穩定匯價,最終港元逃過一劫。此外,港元也經歷了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驚險考驗。
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連續出現三天大貶值,港元聯系匯率制度再次成為焦點。市場就出現港元應放棄聯系匯率制度的聲音,其中認為港元貿易加權匯率和香港利率跟隨美元上漲的風險,香港經濟基本面已不支持聯系匯率制度,因為香港樓市房價即將見頂、旅游業低迷、貿易疲弱,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出現明顯放緩。
香港經濟被嚴重撕扯
香港的經濟格局進入了一個“交錯”的空間——貨幣錨定美元,但經濟錨定中國經濟。美國自2015年12月宣布加息后,已正式告別長達7年的貨幣寬松周期,經濟已出現明顯復蘇,步入“收水”階段。
形成對比的是,2008年金融海嘯過后,中國經濟在全球一枝獨秀,吸引了大量熱錢進入大陸和香港等地。但隨著經濟周期極速逆轉,中國經濟已進入下行周期,探底之路漫長。但中國自2015年經歷“股災和“811匯改”后,人民幣明顯步入貶值周期,走資壓力徒升。
更為嚴重的是,整個亞太區域和新興市場走資已成為趨勢,新臺幣、馬來西亞林吉特、印尼盾、泰銖、韓元均均出現連續貶值,遠未觸底。因此,資金流走將繼續對香港股市和樓市產生沖擊性影響。
因此,1月14日的港幣大貶值也許只是危機的前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