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割裂的世界里,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后,這一點體現地尤其明顯。
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在互聯網上可以吵得水火不容,起因只不過是一件小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最近,我就看到這樣一條微博。
名為@可樂沿海 的博主,收到一條投稿。
投稿人自述,自己高考完拿到了幾萬塊的獎學金,本來想留著自己處理,結果卻被爸爸拿走,用來交大學學費和生活費。
投稿人認為,這是自己掙來的錢,爸爸沒有權力支配,這種行為“好惡心”。
在這條微博下的評論區,前排幾乎都是一邊倒地支持稿主。
有趣的是,同樣是在這條微博下,轉發區的網友卻普遍表達了對父親的理解和支持。
而且,雙方都認為對方不可理喻。
東亞式父母,請停止PUA?
每個中國小孩都有一個和壓歲錢有關的故事,這個故事簡單到只有一句話:“我先幫你保管”。
或許是觸發了壓歲錢的慘痛回憶,有人并不相信,這筆錢真的是用來交學費的:
孩子自己掙來的錢被父母挪作他用,這樣的行為當然令人難以接受,假如這筆錢并沒有被挪作他用,而是的確用在交孩子的學費上了,評論區網友的接受程度會不會高一點呢?
答案同樣是:不能忍。
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獎學金是人生中的第一筆收入(如果你沒有把壓歲錢也算作收入的話)。
自己掙來的錢,當然要憑自己的意愿使用。稿主父親代替他支配這筆錢,越俎代庖,嚴重侵犯了孩子的自由:
很多人指出,這是中國父母的通病,缺乏邊界感。稿主已經高中畢業,即使沒有成年,至少也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了,家長卻沒有給到孩子尊重:
當然,稿主父親也并不是完全放棄經濟支持,他表示每周會補貼300元生活費,這樣算下來,一個月大約1200元。
這筆生活費,被網友認為太少:
不過仔細看原文,投稿人的獎學金交學費還有富余,爸爸說的是“每周再補貼300元”,所以投稿人每月的生活費肯定不止1200元。
對于支持這筆錢應該由稿主支配的網友來說,交生活費,顯然不在“自由支配”的選項里:
學費和生活費,本來就應該是父母來出的:
至于這筆錢的具體是用來儲蓄、炒股,還是消費、購物,或者給父母“盡孝心”,都無可厚非。不應該被父母粗暴干涉、代行分配。
轉發區:生塊叉燒,好過生你
在評論區,點贊數靠前的評論一邊倒地認為錯在家長:
看到如此整齊劃一的對父母的攻訐,轉發區網友蚌埠住了:
通常情況下,微博評論區的主體是博主的粉絲,他們擁有相近的價值觀,在具體問題上很容易形成共識。
但是,轉發這條微博的人,卻不一定是博主的粉絲,甚至很可能是持相反意見的批評者,在這條微博下,出現的就是這種情況。
在原博評論區,博主的粉絲普遍認為:孩子應該完全自主支配這筆錢,父母不應該干涉,父母應該更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個體自由。
轉發區則從父母角度提出了另外的觀點:孩子也應該體諒父母。
比起個人自由,轉發區的網友更在意的是“責任感”這個維度。他們更多地把家庭看做一個完整的單元,用這筆獎學金的一部分給孩子交學費,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畢竟,在此之前的十幾年里,孩子花的都是父母的錢。
即使從個人角度來說,在享受自由支配自己的“收入”的同時,也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如此,才算“權責對應”。
這筆錢,歸根結底還是花在了稿主自己身上:
很多網友認為,最關鍵的并不是這筆錢應該怎樣支配,而是雙方應該而是應該相互尊重,認真溝通。
從稿主對父親的態度看,雙方的溝通存在很大的問題。
馬上就有人提出了靈魂拷問:如果好好溝通的話,稿主愿意拿獎學金來交自己的學費嗎?
如果稿主堅持這筆錢不能拿去做學費,稿主父母是否有強制的權力呢?
繞來繞去,似乎又回到了“獎學金應不應該用來交學費/生活費”這個問題上。
支持家長的人看到的是爸爸每個月給1200塊還要被罵“賤”:
支持稿主的人注意到的卻是稿主被爸爸罵了:
……
盡管兩派網友都只不過是在評論一則互聯網留言,但這種觀念的激烈對立,正在無數中國家庭中上演。
對于已經參加工作的成年人來說,這當然不算什么問題,但大學生處在一個很微妙的階段: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經濟獨立意識,但另一方面,又沒有完全經濟獨立的能力。
如何處理獎學金,或許就是大學生們關于經濟獨立的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