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香江畔最璀璨的一顆東方之珠。
那些日日夜夜吹著珠江口海風的美食、風光、文化,以及光怪陸離的都市傳說,經久不衰……有關香港的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經典且迷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是,香港和北京的距離是1970公里,和上海是1265公里。
如果不是親臨香港,香港又仿佛離絕大多數內地人的日常生活無比遙遠。
離我們最近的“香港”在哪里?
或許,就在你學習的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甚至生活過的整座校園。
古天樂:是“神雕俠”,更是“慈善大俠”
如果說香港娛樂圈是一個江湖,那么在這個江湖之中,當得起“慈善大俠”這個名號的明星,一定非古天樂莫屬。
TVB出身,憑借扮演金庸《神雕俠侶》中楊過一角一炮而紅的古天樂,延續了香港人血脈里的俠義之風。
據媒體統計,這位一代人心目中的楊過大俠,從2008年開始到2021年的13年時間里,共捐建了135所學校,是當之無愧的“慈善大俠”。
神雕俠行走江湖時,總要佩戴面具,低調行事。在慈善事業這件事上,古天樂也是一樣。
2009年,古天樂參加綜藝《快樂大本營》的錄制。
節目進行到一半,主持人何炅突然將兩個小學生模樣的孩子領上了舞臺。
下一秒,古天樂眉頭緊鎖,仿佛節目組給他出了什么大難題。
原來,這兩個孩子就是在古天樂捐建學校就讀的學生。
因為生活貧困,孩子們很少看電視,根本不知道古天樂是誰。
在他們的想象中,能給他們捐助那么多錢,蓋起一棟教學樓的人,一定是白發蒼蒼的老爺爺。
至于古天樂本人,更是一臉震驚。
因為他從來沒有對外說過,自己曾做過這些慈善工作。
這位在我們記憶中始終是“一見白古終身誤”的楊過大俠,在這些偏遠地區孩子們的心中,不再是想象中老爺爺的模樣,而一定是一位比楊過大俠更加神勇,更加古道熱腸的大俠。
之后的很多年里,每當面對媒體鏡頭,古天樂都保持了這份低調,拒絕對公益事業做太多回應。
可惜,現實卻永遠不是“成年人的童話”。
隨著捐資助學事跡的曝光,光芒與榮譽加身,古天樂也受到了不少非議。
有著“國內第一狗仔”名號的卓偉就曾盯上古天樂。
他聲稱古天樂捐學校是“冒名頂替”,名不副實。
結果卓偉話音未落,數座“古天樂教學樓”又是拔地而起。
真是打臉來的“啪啪”響,報應不爽。
之后,又有人爆出多所古天樂小學瀕臨荒廢,甚至長出了雜草。
但實際上,這些是由于入學人口變化,小學合并所導致的。
無論再多流言蜚語,至少135所“古天樂教學樓”始終佇立在偏遠地區,靜靜聆聽著孩子們的朗朗書聲,以及歡聲笑語。
正如小口網友所說:
能黑古天樂的,只有太陽。
神雕俠的郭伯伯,“慈善大俠”的邵逸夫
如果說,楊過之所以能成為“神雕俠”,是因為有堅守“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言傳身教,那么讓古天樂能成為“慈善大俠”的“郭靖”,一定是TVB老板邵逸夫先生。
但出人意料的是,邵逸夫在香港商界一貫有“吝嗇”之名號。
香港至今都有一條笑聞:
1970年,邵逸夫曾向一家養老院捐助500港元,養老院看著這少得可憐的錢,立刻就將捐贈退還給了他。
〓 年輕時的邵逸夫先生
那么,邵逸夫為什么從一個“吝嗇鬼”,變成了一個到處捐錢蓋樓的慈善家呢?
因為1972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突患中風、癱瘓在床。
在新加坡積累了大量財富的邵山客,也同樣吝嗇成性,名聲備受詬病,邵逸夫突然意識到,錢財乃身外之物,與其守著巨額財富,不如用這些錢為社會作貢獻。
1973年,邵逸夫成立了邵逸夫基金會,宗旨就是協助促進教育、醫療和藝術事業的發展。
據統計,自基金會成立以來,捐助金額已超過100億港元,興建了6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
邵逸夫捐建過的教育項目,多到讓人眼花繚亂:
既有大學的圖書館、實驗室,也有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學樓、藝術樓,還有小學、特殊教育學校等基礎教育設施。
邵逸夫捐建教育設施究竟有多大手筆?
大到捐出了“亞洲紀錄”。
2003年,邵逸夫先生與華中科技大學共同出自建造的逸夫樓開工。
這棟宏偉的建筑在建成時,成為了亞洲第一大教學樓。
不過,如果按照一棟五層教學樓造價1000萬左右的成本估算,100億元的捐款似乎只能建起1000棟教學樓。
為什么會有超過6000棟“逸夫樓”?
因為,邵逸夫基金會并非負擔建設學校或教學樓的全部成本,而是和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和校方進行一定比例的“配資”。
比如,捐助高等教育設施時,基金會出資500萬港幣,合作的校方需要提供三倍以上的配套資金,捐助基礎教育、特殊教育時,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至少提供1: 1的配套資金。
因此,打開任何一個地圖app搜索“逸夫樓”,都能得到近萬個搜索結果,這些逸夫樓密密麻麻地遍布了全中國。
2014年1月7日,107歲的邵逸夫在香港去世
在遙遠的內地,無數學生自發走到自己學校的逸夫樓面前,拍下一張張照片,紀念和緬懷這位為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香港慈善家。
人們說,“將全國逸夫樓的臺階連到一起,就是邵先生通往天堂的路?!?/p>
難怪,網友@灰鴿子銀水 在微博中說:
一瞬間我所有的微博好友都在轉邵逸夫。這證明……他們全都上過大學。
李嘉誠:汕頭大學之父
不過,即使逸夫樓幾乎成了內地每一座大學的“標配建筑”,但有一所大學,絕對沒有逸夫樓。
那就是,李嘉誠資助的汕頭大學。
1979年,闊別家鄉40余年,已經越身成為香港華人頂級富豪的李嘉誠回到潮汕。
據李嘉誠日后回憶,當時他看到衣衫襤褸的老鄉夾道歡迎自己,頓時淚流滿面。
或許就是從那一刻開始,李嘉誠堅定了為內地捐資助學的決心。
回到香港后,正好李嘉誠的好朋友香港銀行家莊世平也找到了他,提議在潮汕老家興辦一所大學。
兩人一拍即合,李嘉誠大手一揮:首期捐款3000萬。
但是,相比于蓋樓,創辦一所大學可遠遠沒那么簡單,也不是有錢就行的。
之后,李嘉誠他又多次親自到汕頭,到廣州,到北京,為汕頭大學爭取資源跟支持。
最終在不懈努力下,1981年8月,汕頭大學正式成立。
〓 1984年元旦,汕頭大學舉行奠基典禮,李嘉誠先生為奠基石培土
然而,那時的李嘉誠還遠遠不是如今坐擁巨額財富的李嘉誠。
1983年,正值汕頭大學建設的緊要關頭,全球卻發生了金融危機,李嘉誠的長江集團在危機中猶如暴風雨中的小船,飄搖不定。
但是李嘉誠卻咬牙堅持了下來,他說:
即使賣掉公司總部大樓,也要把汕頭大學辦好。
〓 1990年2月8日,李嘉誠攜李澤鉅、李澤楷參加汕大落成慶典
1990年,汕頭大學終于全部落成,隨后李嘉誠又不停出資擴建。
從1980年開始到如今,汕頭大學運營經費大部分都由李嘉誠出資,累計捐款超過已經超過了120億。
為了汕頭大學,李嘉誠可謂是盡心盡力。
圖書館要由“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獲得者陳瑞憲設計。
〓 汕大,亞洲最美圖書館,“水面上的知識盒子”
劍橋大學贈與他的嫁接蘋果樹苗,也要轉贈給汕大,鼓勵汕大學子崇尚科學、追求真知。
建設新醫學院大樓,更是邀請來了“鳥巢”設計者德國赫爾佐格和德默隆巴爾有限公司設計。
〓 汕大新醫學院大樓
幾乎每一年,李嘉誠也都會出席汕頭大學畢業典禮。
見證了一屆又一屆畢業生,走出汕頭大學,走向更大的世界。
2019年,李嘉誠基金會更是啟動“本科生學費全額獎勵計劃”,宣布2019級至2022級汕頭大學的本科生將獲得與學費等額的專項獎助學金,獎勵支持這四個年級的本科生在校修讀完成本科所有課程。
簡單點說,就是在汕頭大學讀書,學費李嘉誠掏。
對于無數汕大學子來說,李嘉誠不是遙不可及的香港華人首富,而是那位在畢業典禮上,對他們提出殷切期望的“誠哥”。
而香港,也不是神秘的東方之珠,而就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港資教學樓”,在內地遍地開花
時光倒退十四年,內地的教育事業起步時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作為華南頂級學府的中山大學,甚至全國高校,都沒有一座拿得出手的體育館。
很快,這一情況傳入香港,港商霍英東立刻捐資3700萬港元,決定在中山大學興建一座體育館。1984年,這座被命名為“英東體育館”的一流體育場館正式奠基。在竣工之后,這里也成為了第一個“中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
就在同一年,由香港企業家田家炳捐建的廣東省大埔縣家炳第一中學,正式投入啟用。
在香港白手起家的“華人船王”包玉剛,也決定捐資相當于5000萬元人民幣的外匯,創辦寧波大學。
由香港企業家、明星捐建的“港資教學樓”,逐漸在內地遍地開花。
陳經綸中學、李兆基科技樓、上海杉達大學……
據教育部統計,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霍英東、邵逸夫、田家炳等香港愛國愛港知名企業家已通過國家教育部累計向內地教育事業贈款總額折合人民幣超過80億元。
那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也正是香港企業家們一顆顆北望神州的心。
當你回想起自己讀書生涯中出現的那些“港資教學樓”,有沒有一個瞬間,覺得自己和香港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