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要步行數小時才能抵達,如今驅車只需十幾分鐘;曾經一日三餐只能“酸菜+土豆”,現在家里掛滿了“四指寬”的肥肉;曾經不愛講衛生的孩子,現在喜歡上了“抹香香”(潤膚品)……
去年春天,記者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新城鎮拖都村、美姑縣拉馬阿覺鄉馬依村采訪。這兩個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占總人數1/3,貧困人數之多、貧困程度之深讓人深觸目驚心。春節前夕,記者再次來到四川大涼山腹地深處,重訪這兩個貧困村。雖然時隔不到一年,但相同的地方、相同的人,早已變了模樣。
拖都村屬半山區,上次記者從不通路的地方步行進村,用了一個半小時。這次正在系緊鞋帶準備開始爬山時,汽車竟已經直接開到了村口。村長吉布里布說,3公里的通村公路從去年8月開始動工,11月便修進了村。“雖然還沒硬化,但村民高興得很呀!”
馬依村的交通條件更加艱巨,原來只有一條山高坡陡的黃泥爛路,雨季和冬天根本無法通車。記者看到,當地正在新修建一條坡度更緩、質量更高的柏油路。“現在天氣太冷了,等到三月,只要氣候可以,我們就開始大干!”美姑縣扶貧移民局副局長吉日木良說。
走進拖都村,村長便把我們帶往村里的地質災害監測點和緊急避難所。記者看到,8間緊急安置所立于村里相對平緩的空地上,可以容納340人。
到達馬依村的時候,大雪紛飛,全村白雪皚皚,一群群黑毛的小山羊格外矚目。大雪中,全村養羊最多的婦女爾日曲杰,正把它的16只美姑山羊趕出來喂水進食。拉馬阿覺鄉黨委書記徐高峰說,去年下半年,縣里給馬依村127戶農民按每戶7只的標準贈予了“美姑山羊”,發展高山畜牧業。如果養殖順利,一戶一年可增加數萬元的收入。
走進拖都村村民約其土一家的時候,一家四口正燒著旺旺的爐火,目不轉睛地看著一塊21寸的電視機。在離約其家不遠處的老人羅思阿曲家,常年和她居住的三個孫女已經起床,12歲的大孫女吉布牛牛正寫著老師布置的寒假作業。旁邊,吉布的兩個妹妹正互相洗臉、梳頭、扎辮子,最后還抹上了“香香”(潤膚品)。
在拖都村口,小伙子阿里木多和阿爾吉布的小攤前圍滿了人,格外熱鬧。兩個小伙子去年從外地學習了爆米花技術,購來簡易裝備,每到節假日,就到各個村給村民爆爆米花賺錢。他倆說,他們一次可以爆4斤玉米,每次收費10元,每天可以爆五六十筒,一年可以掙到五六萬元。
一年前,記者曾采訪馬依村村民古次作古家,見到他們全家人圍著一筐發芽的土豆吃午餐。再次走進古次家時,看見一家人穿戴整齊,面露笑容,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除了7只美姑山羊,家里還有了牛、馬和豬,種了玉米、土豆和苦蕎,比以前多種了好幾畝地。男主人爾日書進指著房梁上掛滿的肉高興地說:“看,肥肉都有四指寬呢!”
涼山州扶貧移民局局長黃玉超介紹說,2015年底,涼山州貧困人口已從50余萬降至40萬,脫貧10.6萬人。更重要的是,全州建立了“一村一幼(兒園)”,并基本全面開課。
在拖都村,村子一頭的活動室重新裝修完畢。作為拖都村“一村一幼(幼兒園)”的教室,33個3至6歲的孩子已經在這里上課了。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