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書評|重慶大廈的“生存智慧”
《港灣商業觀察》喬銳
(資料圖片)
最近有一些作家討論,是否應該停止全球各國的護照管理方式,讓市場自己決定全球工人去哪里尋找工作和賺錢的機會。如果這種激進措施被實施,世界會出現類似重慶大廈的情況:富裕的城市中會出現國際化的邊緣地帶...這正是重慶大廈的全球意義。這是一座位于核心城市的邊緣大廈,一個位于發展中世界制造樞紐和最貧困底層地區之間的城市。
王家衛曾表示為了拍攝《重慶森林》,他帶著林青霞、杜可風等劇組人員硬闖進重慶大廈里去拍戲,重慶大廈里的印度警衛進行了圍追堵截,他們就是在這樣的困難下堅持拍完了大廈內部的戲份。王家衛執導的影片,是對其內部“壓抑”氛圍的驚鴻一瞥。
重慶大廈位于香港彌敦道的黃金地段,但就連多數本地人都對其內部不甚了解。這是一個令不少人望而卻步的地方。在《香港重慶大廈--世界中心的邊緣地帶》一書中,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主任麥高登揭開了重慶大廈的神秘面紗。
有人說每次路過重慶大廈都好緊張,擔心被人綁架;有人說里面有太多的色狼流氓;有人說不敢想象在全世界最繁華錦繡的區域,卻有這樣一個藏污納垢和魚龍混雜的廉價住處;有人說這是不少罪惡滋生的溫床。
尤其是對女性來說,直到最近幾年,很多人還會假設大廈里的年輕女性是性工作者。就連作者本人,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都大概雇傭過十個研究助理。因為人類學系學生的性別結構,大多數研究助理都是女性。這也使作者后來聘請女性研究助理時格外小心,“因為她們有可能受侵犯”。
不過作者也指出,由于重慶大廈工作生活的人中有85%至90%是男性,大部分都是身強力壯、短暫停留的年輕人,這當然會吸引來自各個地方的不同職業者。近些年,重慶大廈保安管理變得嚴格,以保障游客不被騷擾。
作者將重慶大廈描述為邊緣地帶,原文使用的是Ghetto。一般定義為“由于社會、法律、經濟壓力的原因,一群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在城市中的一個地區”。邊緣地帶這一翻譯較具人情味,因為在多數英語的語境下,Ghetto一詞的直譯多為貧民窟。
麥高登的研究,不僅是讓公眾了解重慶大廈,也是為重慶大廈正名。一棟樓本身是不可怕的,讓人害怕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但在香港人或游客眼中可怕的“重慶大廈人”,經過麥高登的觀察、接觸、熟絡,其實并不是為非作歹之徒。讀這本書的過程,或許也是每個讀者反思自己是否有種族歧視的過程。
“后續不斷有大批南亞人和非洲人來到重慶大廈,在有點種族主義的香港華人和某些發達國家的眼里,與那些來自貧國的同胞打交道還真是讓人為難。”作者一針見血。
麥高登認為大廈中的多數人作為低端全球化的工人和零件,他們代表了南亞和非洲發展中國家的努力奮斗的中產階級。在香港人或游客眼中的連地獄都不如的危險之地,卻是許多生活其中的人的希望之光。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無論是商鋪租金還是住宿費用都極為便宜的重慶大廈,是這些人逃離貧苦生活,擁抱美好生活的機會。
重慶大廈的存在有三個原因。第一,大廈價格低廉,位于市中心,一間單人房一晚上才100港幣;第二,是香港較為寬松的簽證條例。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香港是少有的即便沒有簽證也能短暫逗留的目的地。許多亞洲和非洲的商人在事先沒有簽證的情況下,來重慶大廈檢查貨物、購買商品、交易,并在允許的時間內啟程回國;第三個原因是大陸的經濟崛起并成為世界工廠。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商人在重慶大廈或內地購買各種中國制造的商品。
麥高登在田野調查中發現,在外界眼中黑暗氣質濃郁的重慶大廈,卻對他這位教授給予了甚至高于其他民族志田野中的尊重。沒有人愿意永遠生活在擁擠不堪和骯臟的地方,重慶大廈里的人們努力生活、賺錢,或許也正是為了能永遠離開這里。正如一位作者熟識的避難者曾開玩笑的問:“為什么我不能過你這樣的人生呢?”
商人是重慶大廈最常見的人群。除了每年的一二月份(農歷新年,大陸工廠休假)之外,這里一年到頭都是川流熙攘的生意人。他們從香港或內地進貨,然后賣到家鄉。商品類目應有盡有,小到電子器件,大到二手車。不少人認為在這里做生意是全世界最安全的:“都是手拿鈔票來這的...我認識的人里沒有誰被搶劫過?!睂τ诤芏嘭毨У陌l展中國家來說,他們對好的經商土壤的要求就是這么簡單:不會被搶,供給豐富。
對于多數商人來說,既然在重慶大廈的目標明確,就是賺錢,也不難想象這里的經商規則不會太誠信:如果要拓寬客源,商店多多少少要在做生意的時候老實一些,被占了便宜的顧客不會再次光臨。從另一角度來說,很可能從愚昧無知的顧客手中騙子大量錢財,商家對于這種誘惑也常常無法抗拒。
有一位非洲手機買家告訴作者:從重慶大廈販賣的手機,外表看不錯,但是里面一團糟。我認為重慶大廈有80%的商鋪有時會騙錢。一位巴基斯坦商人說:“我們變換手機外殼,然后重裝,把它當做新手機賣給你...我們把進價30港元帶攝像頭的手機,以300港元賣給坦桑尼亞人,他們不像尼日利亞人那么了解科技含量?!?/p>
重慶大廈多的是這種“生存智慧”。一位手機店鋪的老手,當一個法國人想要買三部西門子C62手機時候,立刻問他知不知道另一部類似的手機,客人表示從未聽過,結果老手立刻明白這個人不太了解手機。最后法國客人買下三部手機,卻不知道自己多回答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比原本售價多付了30%的錢。
這也使重慶大廈每日的各種討價還價變得有趣。就像老手頭疼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要是他們知道我的手機進貨價是250港元,那他們就要出價249港元買下?!?/strong>
重慶大廈并不是純潔如白紙,不少活動的合法性確實處于敏感的邊緣;但重慶大廈也不是黑暗如地獄,從本質上來說,那只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希望實現中產夢想的一扇窗口。三年疫情,不知道如今的重慶大廈,怎么樣了?(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