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虧損無底洞再創新高:股價一年不到暴跌八成,還多次違規
《港灣商業觀察》 施子夫
3月23日,水滴保險經濟公司(以下簡稱,水滴,WDH.US)發布了未經審計的2021財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業績公告。在這份報告中,水滴二季度、三季度連續虧損的狀況得到了改善,全年業績同比增長5.88%。公司現金流轉正,業務開始穩定成長。
然而,在財報的另一端,消費者接連不斷的差評和投訴、銀保監會近兩年開出了超過百萬元的罰單以及行業政策趨緊或波及到所有互聯網保險電商。
可預見性的未來變化中,水滴有能力化解嗎?
01
四年巨虧超27億,股價暴跌超8成
業績方面,水滴公司2021年仍壓力不減。
財報顯示,2021年水滴實現凈收入32.0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5.88%;全年來看,水滴凈利潤虧損15.74億,與2020年的凈虧損6.64億相比,同比擴大了137.11%,經調整虧損12.21億元,同比擴大330%;歸母凈利潤為-17.26億,同比下降55.84%。
至于虧損大幅擴大原因,一個淺顯因素是:2021年總運營成本和費用同比大增43.83%。
當然可能稍微好的一些指標是,2021年通過水滴保產生的首年保費(“FYP”)達到163.63億元,同比增長13.4%。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水滴公司的平臺上提供364種保險產品,其中與保險公司獨家定制的產品貢獻超過90%的首年保費。2021年,重疾險貢獻的首年保費同比增長了52.3%。
公開數據來看,水滴從2018年至今還未獲得盈利。2018-2020年,凈利潤持續虧損分別為-2.09億、-3.22億、-6.64億,由此來看,水滴這四年虧損總額超過27億元,且虧損幅度呈不斷擴大態勢。
水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沈鵬表示,2021年水滴公司積極調整戰略和商業模式,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預計2022年公司的成熟業務能夠實現盈利目標。
年報發布不久,摩根士丹利發布報告稱,將水滴的評級從“增持”下調至“與大盤持平”,目標價從5美元下調至2美元。大摩認為,由于保險銷售下降,水滴第四季度營收下降了27%,但公司實現盈虧平衡的時間早于預期。盡管如此,將水滴2022年和2023年的每股收益預期分別下調62%和77%,同時將營收增長預期從40%下調至20%。評級下降還反映了監管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
2021年5月7日,水滴登陸紐交所,發行價12美元。在一年不到的時間里,水滴資本市場表現如何呢?根據《港灣商業觀察》統計,截止4月8日,水滴股價收報于1.460美元,上市至今,水滴的股價暴跌了85.76%。水滴最高市值接近50億美元,如今則跌至5.75億美元。
02
“流量困局”正調整,如何更精準?
業務層面,水滴由水滴籌、水滴互助、水滴保險三大板塊組成。和很多互聯網保險電商類似,水滴此前較為依賴第三方渠道流量。
2016年,沈鵬創立水滴,憑借著“體現零手續費”等優勢逐漸占領市場。2022年1月13日水滴對外披露稱,累計保險用戶人數累計超1億人,80、90后成購險主力占比超33%,其中70%以上用戶來自三線及以上城市。
主攻下沉市場的水滴避開了當時異軍突起的保險電商大軍,逐步瓜分市場份額。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約有3.94億用戶通過水滴公司旗下線上籌款平臺——“水滴籌”向近240萬名大病患者捐贈了累計超過484億元。
救助他人與商業模式在水滴身上彼此融合。龐大的數據背后,水滴的第三方流量逐年升高。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水滴第三方流量占比分別為1.9%、34.8%、44.9%;水滴向第三方流量渠道支付營銷費用占總凈營收的77.7%、69.9%、70.4%,可以看出其對營銷的過分依賴。
不過,2021年水滴對此做出調整。2021年第四季度,水滴銷售和營銷費用進一步降至2.41億元,比第三季度減少了5.41億元,其中對第三方流量渠道的營銷費用減少了4.672億元。
“流量困局”是很多互聯網保險電商擺脫不掉的麻煩。當前水滴正做努力調整,但是否將影響到營收本身,這也值得關注。與此同時,在營銷費用仍大幅縮減的現狀下,水滴2021年仍燒錢嚴重,何時扭虧為盈,這也備受關注。
獨立分析師嚴盛梅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流量困局”的化解,歸根結底還在商業模式的再創新,找到合適合理的連接點。精細化發展,同時利用科技力量賦能更精準獲客。
03
屢屢違規被罰超120萬,消費者差評不斷
經營不佳與投資者不信任的同時,水滴近兩年的違規也屢犯不止。
根據企查查顯示,2020年7月24日,水滴因涉及欺騙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隱瞞與保險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況等違法違規行為被陜西銀保監局分別警告并處罰57萬及19萬元罰款。企業預警通上則顯示,19萬元行政處罰之后已撤銷。57萬元罰款仍在。
通報顯示,2019年3月至6月,保多多經紀及水滴保險商城銷售“太平綜合醫療保險”時,首期保費按“首月3元”活動收取,與其銀保監會報備的條款費率表中描述不一致,嚴重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該行為涉及保單154余萬筆,保費近1.27億元。
2020年12月2日,銀保監會關于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例的通報中,通報水滴違規行為。
2021年6月8日,因超出規定的業務范圍從事業務活動,委托未通過銀保監局進行執業登記的個人從事保險經紀業務,未按規定設立分支機構經營保險經紀業務,水滴被陜西銀保監局警告并處7萬元罰款;對時任水滴公司CEO助理兼業務合規負責人胡瑩給予警告,并處3萬元罰款。
2021年11月3日,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銀保監罰決字〔2021〕36號)顯示,水滴保險因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累計遭罰100萬元。時任水滴保險經紀總經理楊光和水滴經紀精算部負責人張強分別被警告并各罰10萬元。
很明顯,連續多起被罰,即便是上市后,仍屢犯不止,水滴在合規經營方面的諸多不足當引起高度重視。同樣,作為給消費者提供保險業務的第三方中介平臺,消費者的聲音同樣不能忽視。
根據黑貓投訴顯示,截止4月10日,搜索關鍵詞“水滴保險商城”,共計803條投訴量,其中近30天投訴量21條,已完成4條。
《港灣商業觀察》檢索黑貓投訴平臺中發現,在眾多投訴的聲音中,以水滴保“自動扣費、騙保、長期惡意推銷、泄露消費者信息”為主。其中受騙者多為不熟悉手機功能的老年人,被自動扣款之后往往難以發現并且退保之路困難。
有消費者表示,老人誤操作購買水滴保某款保險之后,連續7個月被微信自動扣款,共計扣款948.5元。后續聯系水滴方工作人員,其表示無法全額退款。該用戶要求水滴方面做出退款和賠償。
還有消費者投訴稱,水滴保自動開通每月續費,以首月1元的標題虛假宣傳,實則每月自動扣款500余元。后續還有工作人員誘導其購買其他保險,退保過程諸多麻煩。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
針對年報信息、消費者投訴以及經營發展等問題,《港灣商業觀察》聯系了水滴方面相關人士,未能得到回應。
嚴盛梅談到,“互聯網保險電商的亂象一方面是行業野蠻生長的表現,先入場者追求跑馬圈地的規模效應使然。誘導營銷、信息披露不當等亂象也因此應運而生;另一方面,新生商業模式發展迅速,行業監管細則沒有跟進到位,這也使得相關亂象有了一定的生長空間。但隨著監管法規的不斷完善,行業獲客規則的標準化也指日可待。”
而對于互聯網保險業亂象,銀保監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已多次發文整改。
2021年8月11日,銀保監會下發《關于開展互聯網保險亂象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針對互聯網保險產品管理、銷售管理、理賠管理、信息安全等亂象頻發領域,重點整治銷售誤導、強制搭售、誘導銷售、費用虛高、違規經營和用戶信息泄露等問題。
明亞保險經紀公司保險經紀人王志強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政策顯然將影響到互聯網保險行業的前景,而監管整頓的初衷也是為了維護行業健康與良性發展,企業未來必須要更加合規,更加符合政策方向。”
目前看來,作為“保險科技第一股”的水滴似乎希望拓展更多領域。2021年8月,水滴又陸續主打“醫藥+保險”模式的好藥付。同年10月,水滴籌和醫療事業群總經理胡堯在演講中指出,水滴正式啟動幫助籌款患者尋找臨床新藥的業務。
未來互聯網保險領域仍是一片藍海。“其能否擺脫大眾眼中的刻板印象,真正在大健康領域布局形成閉環至關重要。”嚴盛梅說道。
何時扭虧為盈,如何獲得投資者及消費者認同,同時又如何穩健合規經營,這些挑戰對水滴而言,依然任重道遠。(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