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仔食品凈利潤堪憂背面:重營銷輕研發下,售后服務待提升
《港灣商業觀察》陸永俊
當營收增加伴隨凈利潤減少成常態,當股權激勵標準只與營收掛鉤,當企業期內改名,當研發費用低于廣告宣傳費,當企業面對投訴后稱因為開袋所以無法確定責任歸屬…當這些情況都集中到勁仔食品時,一個立體可感的形象就從干癟數字背后自然構建出來。而這或許是消費者與投資者最需要密切關注的內容。
01 凈利潤同比下滑近18%,常年“增收不增利”
行業第一或老大很誘惑人。成為第一最直觀的好處就是可以將之寫在簡介里,成為實力的象征,至少是過去某一個時期的實力。資本市場里有著無數第一股,有時候細分之后還可以再細分,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市場一般也不會太在意這種貼金行為。
于2020年9月14日在深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的勁仔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勁仔食品”,003000.SZ)是一家以風味休閑食品研發、生產與銷售為核心的食品企業,彼時的上市成功使之成為了“魚類零食第一股”。產品主要有魚制品、豆制品、禽肉制品等三大品類,主要品牌有“勁仔”、“別沒勁”、“博味園”、“長壽”等。
那么,看似第一股之名是否意味著公司業績就可以高枕無憂呢?
近日,勁仔食品發布年報稱,2021年錄得營收11.11億元,同比增長22.2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493.89萬元,同比下滑17.76%。簡單來說,勁仔食品2021年賣了11億卻只賺8000萬,2020年賣了9億至少還賺了1億,公司的核心盈利能力不增反減。
更值得注意的是,勁仔食品陷入“增收反減利”的怪圈已是常態。如果將視野拉長就很容易發現,2019年至2021年勁仔食品在營收上逐年遞增的同時,歸母凈利潤卻逐年遞減。
對于2021年凈利潤下滑的原因,勁仔食品在公告中表示,主要是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減少2451.57萬元,股份支付費用增加1009.35萬元,合計影響利潤總額減少3460.92萬元所致。
然而,即便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勁仔食品2021年的扣非凈利潤也才勉強較2020年微增0.97%。要知道,2021年的勁仔食品比上年多錄得了2億元營收。
有意思的是,雖然已經多年陷入增收反減利的怪圈,但是勁仔食品的股權激勵計劃的關注點似乎并未涉及凈利潤。2021年初,勁仔食品發布股權激勵計劃,針對高管及核心骨干授予319萬股股票。該次授予股票價格為7.16元/股。該計劃設定的業績標準是以2020年業績為基數,2021年的營業收入增長不低于20%,2022年的營業收入增長不低于44%。
彼時,對于為何選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公司層面業績考核指標,勁仔食品曾公開表示,“營業收入增長率指標是衡量企業經營狀況和市場占有能力、預測企業未來業務拓展趨勢的重要標志,經過合理預測并兼顧本激勵計劃的激勵作用,公司為本次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設定了以2020年營業收入為業績基數,考核2021-2022年營業收入增長率的業績考核目標。”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對《港灣商業觀察》表示,“只要合規,上市公司設置股權激勵計劃時的任何安排本身都是無可厚非的。企業在設置股權激勵計劃時會根據實際訴求與情況進行安排,較為常見的目的例如保證核心團隊穩定。具體內容與企業的關注點有關。”
“通常而言,企業在設定激勵方案時會考量包含但不限于宏觀因素,中觀因素,競爭對手情況等外部環境及內部自身訴求。”劉春生補充道。
《港灣商業觀察》就有關增收不增利的問題、未來設計股權激勵計劃時是否考慮設定利潤相關標準等問題聯系勁仔食品,未獲回復。
02 研發投入遠遠弱于營銷,售后服務待提升
既然號稱“魚類零食第一股”,勁仔食品對于魚制品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依賴也就相對合情合理了許多。期內,魚制品貢獻了超七成營收。招股書顯示,2021年,勁仔食品魚制品錄得營收8.22億元,占總營收的74.01%。
公允地說,期內勁仔食品應該已經意識到了對于單一品類依賴過高的潛在風險。期內勁仔食品已經加大了研發費用的支出。2021年,勁仔食品投入的研發費用為2406萬,同比增加了141%。勁仔食品也相繼推出了短保豆干、素毛肚、無骨鳳爪等新產品。
雖然研發費用同比增加不少,但與1.28億元的銷售費用相比,似乎又顯得遜色不少。招股書顯示,期內,勁仔食品銷售費用為1.28億元,同比增長33.53%。具體來看,勁仔食品品牌推廣費較上年同期增長24.21%,電商平臺推廣服務費較上年同期增長305.71%,主要是聘請主播傭金服務費以及京東自營、天貓超市電商平臺推廣服務費用增加所致。
有趣的是,勁仔食品期內的研發費用甚至低于品牌推廣費的子項廣告宣傳費。期內品牌推廣費中廣告宣傳費投入金額2357.74萬元,這個數字也超過了勁仔食品全年利潤的四分之一。
何況宣傳的效果從來不能100%保證一定是正面的,例如找代言人其實也充滿風險。相信近期勁仔食品對此應該也有深刻體會。因為早先因偷稅被處罰并追繳1.06億元的鄧倫早先就曾于2019年擔任勁仔食品的代言人。
另外,為了更好推廣,勁仔食品還在期內改了名字。2021年4月30日之前,勁仔食品叫華文食品。彼時,公司稱,“為統一企業公司名稱與市場品牌名稱,進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及美譽度,公司計劃將‘勁仔’這一主要市場品牌名稱融入公司名稱。”
不斷加大市場投入甚至不惜改名的勁仔食品不可謂不煞費苦心。然而僅僅在今年三月份,勁仔食品就在黑貓投訴上遭遇了7起投訴。投訴主要涉及食品中出現異物。
最讓人遺憾的是,《港灣商業觀察》留意到,有消費者表示勁仔食品售后處理時存在“先承認問題后反悔”的現象,而且反悔的理由是“因為食品已經打開就無法確認是廠家問題”。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
坦率說,雖然部分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對于企業來說應該算是個大數事件,然而售后公關對于相關事件的處理速度與態度才是最值得引其注意的。為什么本該成為企業規避更大危機的最后防火墻反而成為了引發消費者不滿的助燃劑?
單就上述投訴表達的內容而言,如果屬實,那么相關企業的相關人員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態度就顯然不當。畢竟從圖片看,勁仔食品的包裝袋又不是透明的,消費者一般也沒有透視眼,難道開包小魚干還要全程錄個視頻才有資格維權?
或許,與其“費心”改名宣傳不如“用心”投錢研發,因為在通常情況下后者對于產品受歡迎時長的正面影響更大。另外,即便產品質量再好,一個“走心”的售后與公關終究不會成為現代企業的減分項。(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