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權益觀察|“催收”后遺癥,晉商、馬上消費金融們屢屢遭罰
《港灣商業觀察》陶原 王心怡
“快遞小哥敲響了家門,問我是不是要寄件。當我和家人確定完并沒有下單后,小哥給下單的人打過去電話。隨后,電話那頭的催收人員讓小哥把電話遞給我,提醒我該還款了。”過年前,未能按時償還貸款的宋斌被催收人員變相上門“提醒”歸還欠款,事后想起,他倒吸一口涼氣:“聽催收人員的口音,應該不是本地人,但他遠程以這種方式提醒我歸還欠款,其威力不輸于親自登門。”
當被問及為何不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時,宋斌向《港灣商業觀察》坦誠道:“錢確實是我借的,我也沒有催收人員本人上門的證據,快遞小哥那邊也不知道愿不愿意配合。我平時從事的工作,就是拿時間還錢。你們所說的來來回回的法律流程,我走不起。”宋斌開玩笑道,“費半天功夫,就算最后證實對方催收方式失當,我不還是得還錢?”
01 面對催收,不服不行?
同樣被催收“整服”的還有網約車司機李維。因所在城市疫情反復,李維每天接單的業務量驟減,從此前每個小時跑35元(的訂單)左右,到現在每小時只能跑15元。這影響的不只是他的生活質量,還有他歸還分期貸款的速度。李維選擇的是分期樂平臺,他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自己聽說過很多惡意催收的平臺,選擇分期樂,也是因為他是大平臺,相對規范一些。
分期樂是國內知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樂信集團(NASDAQ:LX)旗下品牌業務,成立于2013年10月,公司對外宣稱是中國分期購物電商模式開創者。
盡管如此,略有逾期的李維依然被相關催收人員電話轟炸:“平均每天能打20到30個電話,短信我沒有統計。我們干網約車司機的,電話又不得不隨時保持暢通狀態,要不然如何接乘客?”李維無奈道,“有時候聯系乘客的時候催收電話打進來,有時候乘客在車上我的手機一直響。還好大多數乘客比較寬容,要不然投訴我危險駕駛,我又去哪里講理?”
不同于宋斌及李維的無奈,江蘇南通市民房女士在被挑戰底線后,毅然選擇了反抗。2021年4月,房女士在其個人征信中,發現其“工作單位”一欄中竟被寫上了“專業做雞十年”的侮辱性字眼。
房女士受其影響的“始作俑者”是晉商消費金融,該公司成立于2016年,其對外所宣稱的“初心不改踐履普惠金融”,卻分別于2021年4月8日及5月25日兩次被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約談。同年5月26日,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稱,為切實保護信息主體征信合法權益,規范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接入機構的操作行為,決定從即日起暫停晉商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征信系統查詢權限,責成其內部整改,切實落實各項監管要求。
晉商消費金融的內部整改落實的如何尚未可知,但從2021年末山西銀保監局辦公室關于2021年三季度山西省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來看,2021年第三季度,晉商消費金融公司涉及投訴量178件,雖然同比減少35.04%,但依舊占非銀行金融機構投訴總量的91.75%。如此壓力下的晉商消費金融,在2021年上半年也僅實現2.75億元的營收及2528.68萬元的凈利潤,同比分別下滑10.70%以及29.53%。
據《港灣商業觀察》多方了解,尤其是自2021年3月1日催收非法債務罪正式施行之后,多數平臺選擇雇傭第三方機構從事催收業務。但是第三方機構是否能完全轉移消費金融公司的法律風險?
廣東德納律師事務所律師黎小敏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目前的借貸平臺存在多種商業模式,是否可以規避法律風險要根據平臺與催收方所簽訂的協議具體內容而定,她舉例道:“如屬于商業銀行經營的互聯網貸款業務,則根據《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委托有暴力催收等違法違規記錄的第三方機構進行貸款清收。商業銀行應明確與第三方機構的權責,要求其不得對與貸款無關的第三人進行清收。商業銀行發現合作機構存在暴力催收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應當立即終止合作,并將違法違規線索及時移交相關部門”,如果違反該規定將被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處以相應的行政處罰。”
對于目前仍然大量存在的有關催收過程中的行為投訴,黎小敏表示,我國嚴禁使用違法手段開展的催收業務,對于使用合法手段開展的催收業務并不限制其發展,而違法的催收業務之所以仍舊游走在法律邊緣,一方面與催收非法債務罪剛施行不久法律普及程度有關,一方面也與催收業務違法隱蔽性強不易定性有關。
02 客戶滿意度和公司業績難兩全
李維精挑細選的大平臺分期樂,遭電話轟炸的又何止他一人。根據黑貓投訴平臺,截至3月12日,分期樂累計投訴量已達到46782條,其中已回復46782條,已完成37633條。縱觀投訴內容,催收方式失當、高額利息依舊是大多數消費者不滿的來源。
從樂信最近一次披露的財務數據來看,其對高額利息的整改似乎已在進行。根據其發布的2021年3季度未經審計財務業績來看,2021年9月,平臺促成借款中,年化利率低于24%的部分占比近50%;3季度,樂信無風險業務創造了12億元收入,占總營收40%,創歷史新高。其中,平臺科技服務收入7.8億元,同比增長27%,樂信新增交易額中,無風險、純科技服務模式部分,占比超過40%。
此外,3季度樂信營收29.69億元,凈利潤5.81億元,同比增長達到68.49%。而頂著投訴繼續前行的分期樂,也從一定程度上對樂信的資產質量做出了貢獻:樂信三季度90天以上的逾期率僅為1.85%,管理費用占在貸余額比重為近年最低。
不過,從資本市場表現來看,據《港灣商業觀察》統計,從2021年3月11日至2022年3月11日,樂信股價下跌了79.57%,由10.720美元跌至2.190美元,整整近八成股價跌幅,過山車般巨變。
對于消費金融企業來說,似乎客戶滿意度和公司業績極難兩全,招聯金融便亦是如此。根據公開數據,招聯金融2018年、2019年及2020年營收分別為69.56億元、107.4億元及128.16億元,凈利潤則分別為12.53億元、14.66億元及16.68億元。招聯金融的發展勢頭似乎在2021年依舊得以延續:其2021年前六個月實現了73.9億元的營收及15.42億元的凈利潤,毛利率更是高達85.3%。中國聯通披露的年報數據顯示,2021年,招聯消費金融實現凈利潤30.63億元,同比增長83.6%;營收159.33億元,同比增長24.3%。
從表面來看,高速的發展似乎成了一把雙刃劍:2022年2月,因營銷宣傳存在夸大、誤導;收取平臺服務費質價不符;產品定價管理不審慎;對合作商戶風險管理不到位;未報告聯合貸款表外風險敞口;催收行為不當;消費者權益保護審計工作不規范;消費投訴管理工作不到位,銀保監會對招聯金融開出290萬元罰單。盡管招聯金融表示已按監管要求完成整改,但從黑貓投訴平臺數據來看,針對其的17230的總投訴量中,近30日的投訴量依然超過470條,而其中“已完成”僅167條。曾于2021年3月啟動上市研究工作的招聯金融,未來又將如何同時下好消費者滿意及公司業績增長的兩盤棋?
不過對比同樣曾處于IPO“傳聞”的另外兩家消費金融平臺,招聯金融處境可謂是較為“幸福”。
被稱為“曾一只腳已跨入港交所”的捷信集團,其旗下平臺捷信金融近期可謂步履維艱。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捷信金融64196條總投訴量足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口碑:高額利息、暴力催收、恐嚇騷擾等字眼充斥屏幕。對此,捷信金融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黑貓投訴反映的情況不真實,絕大部分投訴都已經解決了,平臺本身不給清理,實際上留下沒有解決的已經很少了。
公開數據顯示,捷信金融2018年、2019年及2020年營收分別為185.16億元、173.22億元及112.32億元,凈利潤更是呈現出13.96億元、11.4億元及1.36億元的大幅下滑。對比2019年7月遞表港交所時,頭頂“消金巨頭”光環的風頭無兩,現下消費者口碑及公司業績兩頭空的捷信金融,令人唏噓。
而在2020年9月獲監管批復,于2021年1月辦理輔導備案登記的馬上消費金融日子似乎也不好過。
2021年6月,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于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通報》,指出其營銷宣傳存在夸大誤導,告知義務履行不充分;產品定價管理不規范,個別服務定價不合理;學生貸款管理不規范,執行存在偏差;合作商管理制度不健全,管控不嚴;聯合貸款管理不規范,存在監管套利行為;催收管理不到位,存在不合規催收;消費者權益保護體制機制不完善,部分職能未落實到位。
在黑貓投訴平臺總投訴量超過19550條的馬上消費金融,還沒處理完投訴,又面臨著業績的波動。年報顯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營收分別為82.39億元、89.99億元及76.04億元,凈利潤則分別為8.01億元、8.53億元及7.12億元。在2021年業績尚未出爐的情況下,假設馬上消費金融以如此成績單沖擊IPO,效果恐獲難使其自身滿意。
值得關注的是,消費金融領域的監管法律法規近些年在持續完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在2022年兩會上建議,盡快制定出臺金融穩定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劉桂平強調,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應當明確規定金融市場主體的義務,對金融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全流程管理進行規范,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內控制度建設、信息保護、金融營銷宣傳、格式合同和信息披露、投訴處理等的行為監管,為金融機構依法合規開展經營提供行為指引和制度遵循。
隨著監管對于消費金融平臺亂象整治的日趨重視,行業未來或持續面臨變局。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如何依法保障自身合法權益;以及對于消費金融平臺來說,如何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亦能保證公司發展,成為目前留給市場雙方的待解題,《港灣商業觀察》也將持續對行業保持高度關注。(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