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網高負債模式暗藏隱憂:預付費風險與退款難如何破局?
《港灣商業觀察》陸永俊
疫情在為全球大部分業務按上了休止符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打開了“線上”業務的紅利。其中就包含前不久遞表的華醫網。
然而,在高企的業績背后,消費者對于相關服務的質量也有著越來越高的期待。隨著抗疫藥物及疫苗的不斷發展,災后疫情時代,“線上”業務也終將迎來大考。
01 醫療教育業務貢獻七成業績 后疫情時代迎大考
近日,北京華醫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醫網)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聯席保薦人為美銀證券和海通國際。
華醫網主要向醫療衛生人員提供數字醫學教育解決方案,向醫藥及醫療設備公司提供數字醫療營銷解決方案,以及向患者及公眾提供數字健康服務解決方案。
2019-2020年及2021年前九個月,華醫網分別錄得營收2.76億、3.97億和2.32億,對應期內溢利2285萬、5598.1萬和1400.3萬。不過,由于華醫網經營業績季節性波動較大,因此2021年利潤并不能完全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華醫網七成以上收入來自于數字醫學教育解決方案。期內華醫網的數字醫療教育業務營收分別錄得2.1億、2.99億及1.43億,營收占比分別錄得76.1%、75.4%及61.6%。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按截至2020年12月31日注冊用戶計算,華醫網是中國最大的醫療衛生人員在線平臺。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華醫網注冊醫療專業用戶達到1000萬,其中有330萬執業醫師用戶。據統計,華醫網的注冊醫療專業用戶及執業醫師用戶分別占中國醫療衛生人員總數的60%以上及中國執業醫師總數的70%以上。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對《港灣商業觀察》表示:“在線專業領域教育在未來存在一定發展前景。一方面,疫情可能對經濟發展、商業模式等基礎問題產生長期甚至根本性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在線這種模式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在線教育在提供便捷性的同時也引發了關于在線教育效果的思考。隨著元宇宙商業化進程的加速,具有強大輔助功能的在線教育領域或許存在較大增長空間。”
不過,華醫網高注冊率的另一面卻是活躍用戶與付費用戶占比較低和增速放緩。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全年華醫網平均月活躍用戶(網站+移動應用端)約為70萬、210萬、250萬。付費用戶的數量約為150萬、220萬、240萬。
在后疫情時代,隨著日益增多的疫情特效藥進入研發生產階段及疫苗普及率不斷提高,疫情對于日常生活的影響將逐漸降低。未來線下教育活動的水平將有望逐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華醫網提供的線上業務恐將在“體驗感”、“授課效果”等方面迎來大考,未來能否保證相對快速的用戶增長與業績成長值得持續關注。
02 資產負債率高達86.52% 消費者退款難
“付錢容易退款難,站著報名跪不還”。早有洗發店跑路、近聞租房易爆雷,不知多少過來人能聞“預付款”而色不變。
事實上,華醫網的資產負債率水平較高。2019-2020年全年及2021年前九個月,華醫網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5.9%、74%和86.5%。華醫網稱,這主要由于課程的預付費模式導致公司的合約負債金額較大。招股書顯示,華醫網繼續醫學教育學習卡價格在60-300元之間。
招股書顯示,2019-2020年全年及2021年前九個月,公司的合約負債分別為4990.3萬、5936.9萬、1.27億。公司稱合約負債增加主要是因為購買課程或學習卡購買量增加所致。
《港灣商業觀察》就公司對于較高資產負債率的看法及未來將采取何種措施降低負債率等問題聯系公司,未能獲得回復。
有業內人士對《港灣商業觀察》表示,“面對預付款時,消費者應該理性消費。在消費前需要留意周期及細則。一般而言,預付款周期越長,消費者面臨的風險就越大。”
華醫網也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倘若未履行責任或客戶對于公司提供的服務有異議,公司可能無法將所有合約負債金額重新分類為收益,且須向客戶歸還全部或部分付款,由此將對經營業績、流動資金及財務情況產生不利影響”。
另一項指標來看,華醫網的售后情況似乎有待提升。《港灣商業觀察》發現黑貓投訴上消費者對于華醫網的投訴主要集中在“系統問題”、“售后服務態度差”、“退款難”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華醫網的部分消費者存在于截止時間前修特定學分的需求。
如果說,2020年華醫網尚未入駐黑貓投訴平臺時消費者投訴無門只能另尋他法,那么,為何在2021年華醫網入駐之后,消費者維權的投訴仍舊顯示“商家處理中”的字樣呢?華醫網的售后質量到底如何呢?上市同時是否足夠重視消費者口碑呢?對此,《港灣商業觀察》將持續關注。(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