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記者從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獲悉,7月5日至7月11日這一周,集合信托發行、成立市場熱度下滑。
不過,從數量上看,上周標品信托的產品發行數量占比維持相對穩定。其中,混合型投資產品的規模發行增長較為明顯。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傳統業務的非標轉標正在逐步推進,在貸款類產品數量減少的同時,股權投資成為信托公司開展房地產業務的重要手段。
記者了解到,上周共成立房地產類信托產品34款。其中,股權投資類19款,貸款類3款,權益投資類12款。
那么,以股權類地產信托為例,風控抓手都包括哪些方面?現階段,投資者對這類產品的接受程度如何?
發行成立熱度下降
相關數據顯示,上周共有298款集合信托產品成立,環比減少22.19%;成立規模156.31億元,環比減少40.72%。
具體來看,上周投向金融領域的集合信托成立規模反彈回升,為94.41億元,環比增加54.77%。相比之下,房地產類信托產品的成立規模18.85億元,環比減少73.78%;基礎產業類信托產品的成立規模15.06億元,環比減少51.88%;工商企業類信托產品的成立規模28.00億元,環比減少72.17%。
此外,記者注意到,上周集合信托的發行規模亦有較為明顯的下滑。具體來看,共有34家信托公司發行集合信托產品296款,環比減少9.76%;發行規模357.96億元,環比減少13.94%。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上周標品信托發行108款,環比減少20.05%;發行規模132.33億元,環比增加2.95%。
其中,債券投資類產品75款,環比減少7.49%,發行規模77.35億元,環比增加6.56%;股票投資類產品13款,環比減少50.00%,發行規模17.97億元,環比減少50.24%。
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告訴記者,從數量上看,上周標品信托的產品發行數量占比維持相對穩定。其中,混合型投資產品的規模發行增長較為明顯。
記者了解到,進入2021年以來,信托行業的轉型加速,標品信托在集合信托產品市場的平均數量占比在四成以上,但隨著證券市場波動,發行數量占比也有較大的波動。
“一方面業務轉型壓力下,標品信托地位突出,另一方面市場波動對信托公司的產品投放及資金募集也有較為明顯的影響。”喻智進一步分析稱。
平均預期收益率維持下滑
相關數據顯示,上周成立的非標類集合信托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6.81%,環比增加0.06個百分點;周平均期限為1.73年,環比減少0.54年。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分析認為,集合信托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繼續保持下行的趨勢,產品期限保持在2年上下波動。
具體來看,各期限集合信托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的走勢維持下滑趨勢,并出現加速下滑的跡象。
“目前看來,1-2年期產品的平均收益繼續領跑,非標類信托產品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保持在7%以上。”喻智表示。
從上周的情況看,除金融投向外,其他各投向領域的集合信托產品平均預期收益有所回升。
其中,工商企業類產品的平均收益上行明顯。“但工商企業產品發行成立數量相對較少,存在較大的偶然性;基礎產業類產品的平均收益表現更為穩健。”喻智表示。
“房地產類產品的收益略有上升,受市場環境和監管的影響,一方面不同房企之間的融資表現分化,另一方面產品融資類額度有限,疊加業務轉型的因素,展現出更大的波動性。”喻智進一步指出。
地產業務模式變化
有信托行業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對房地產信托的收緊,也可以說是防止相關市場風險向金融機構蔓延,重點關注的業務是地產項目的前融和拿地問題,著力解決房地產企業的高杠桿問題。
該人士補充稱,因此可以看到,融資類和“名股實債”的房地產信托業務受到嚴格的監管,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信托產品的新增規模大幅下滑。
事實上,對于地產業務,也有信托公司在轉變、創新業務模式,比如通過股權投資類產品與房企共擔風險,同時通過資產證券化業務布局存量房地產項目的資產盤活。
記者注意到,從上周成立的股權投資類房地產信托來看,同時存在土地抵押和股權質押這類強增信措施的有9款。
有觀點認為,這樣的風控強度與傳統非標融資類產品相比有增無減,此外,業績對賭以及股權回購也成為常見的風控手段。
金樂函數信托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股權類地產信托的風控抓手和非標融資類業務有很大不同,不論是之前的假股真債還是真股權投資,一般同等交易對手情況下的風險系數都會比非標融資類高。
另有不愿具名的行業觀察人士告訴記者,相比過往的非標融資業務,股權類地產信托在風控能力方面無疑對信托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投資者在購買股權類地產信托產品的時候,需要更多地關注所投項目本身的區域情況、項目性質、未來預期情況、交易對手情況、項目現金流預測、項目當下和后續的貸款情況。”廖鶴凱告訴記者,在房地產被政策持續收緊的預期下,目前股權類地產信托的接受程度對比之前也有萎縮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