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從來沒有一個報道,關注真正的買單者。從400多萬元到1000多萬、2000萬元的豪擲群體,他們才是項目最真實的觀察者,最應擁有發言權。消費者劉女士,消費者王先生,消費者周女士……這些不方便透露姓名和具體信息的豪宅購買者,其實每個人身后就是一群類似的購房群體。
怕漲價,趕緊買
畫像一:王小姐是從地級市來的90后、典型富二代。父母人脈和財力都不是問題,將王小姐的穩定工作安排在鄭州,現在王小姐已經到了要結婚的年紀,買套房子備著,即使拼了全家的財力也是值當的。
“因為第二天要出差,趕早了一天,盡管下著雨,晚上下班就去金水區的東潤泰和交錢定了房。”王女士在7月9號,發了朋友圈一條微博,是關于鄭紡機拍地的媒體信息。她發完朋友圈,還特別地發了句私聊說,真險啊!這個價,第二天就買不到了。
這套房,王小姐說她看了一段時間了,因為要等父母最后過來看看,時間拖了一陣子。中間銷售員一直跟得緊,還說這中間項目均價已經提價幾次了,其中有兩次,分別每次1000元,最近一次漲了500元,她還半信半疑,現在交錢了發現房價在新地王出現后,果真又漲了,但結果是她真的買下了,好慶幸。隨著這波原本屬于金水區“二流位置”拍賣地價超過北龍湖新貴,“回歸主城”的論調,讓這部分關注主城老地王的消費主們終于下定決心,買了!
專家觀點:這部分代表了年輕的購房群體,他們是豪宅中的購買新貴。觀點新銳,喜歡品位、品質的生活,舍得投入,相比之下,不缺好價格,但缺好房子。
別人有,我也要有
畫像二:劉女士,年收入1000萬以上,家具業老商戶。需求400平方米,五房戶型,北龍湖,錢不是問題。這是她的購買標簽。
一沓沓的全款現鈔等不來一套心儀的房子,哪怕這套房子根本不知道現房出來會如何。“很想要北龍湖一樓那種帶院的或者別墅的房,家里的孩子加上大人,五房是最低的需求,可是太少了,說買不到,又讓等”。與此對應,在她看中的同小區里,一位億元身價的朋友已經先占住了兩套房,“50萬的定金,還可以有利息,那就放這里當理財了。北龍湖的地塊,從我們投資者的眼中看,必須得有的。”業內透露,這樣的客戶絕不止一例,投資第一,不好立刻拋,而一輪輪的后期圍觀豪宅者,實則就是他們的下家,被前期哄起來的熱鬧市場急紅了眼,削尖了腦袋也要入市。
專家觀點:買漲不買跌,扎堆心理……看到一個賣棗糕的小攤排隊,絕對不去隔壁那家人少的,看不到頭兒的隊伍,管它棗糕好不好,先排了再說。在當下,是如此貼切的印證。
要豪宅,更要豪友
畫像三:王先生,當初龍之夢小區的豪主之一,收入500萬~1000萬元,工程設計公司老總。八個朋友一起買了那邊的房子,現在一起關注這個新崛起的豪區。
“沒有去看項目或者踏進售樓部一步,朋友就幫著交了30萬定金。”大家都是伙伴,祖籍都不是鄭州的,出外靠朋友,做生意一定要有一個圈子,都處成親人了,大家要買都是一起買,住得近,將來孩子也有個圈子和彼此照應。再者,購房者要拉在一起,這樣在開發商那里也更有話
語權,普通人獨門獨戶的單打獨斗,拼不過開發商的彎彎繞。團結就是力量嘛!
專家觀點:這也是豪宅購買者的一個典型代表。一定意義上,購買北龍湖的群體,要的就是一個圈層,一個定位。產品也研究不出什么,沒有一家做樣板間、有售樓部的就不錯了。有些就在酒店設立的接待中心,或者信息的方式也是故意神秘化,朋友帶朋友,信息資料一對一送達,彼此留個電話信息就可以了。根據排號情況,開發商隨時準備價格定位或者開盤時間。
我拿青春賭明天
畫像四:周女士,政府人士,夫妻倆穩定收入+家底,預計400萬左右,需求160平方米+,改善置業,滿足多層即可,價格得合適。
剛需的上班族,四十多歲了,目前就是一套單位分配的住房,上班很近。孩子大了,想將市內的普通房加上多年的積蓄變現,升級改善一套住房。北龍湖的低密度、多層洋房,稀缺的區域前瞻報道,真的吸引了她,給她畫了個美夢,太想實現了。三四百萬的現款我準備好了,就算房子好點再貴點的話,我借借親戚的、全款或者付首付按揭一套都可以。她連續三天,開著車在北龍湖轉,有些地塊她根本找不到售樓部,不停地微信記者問著方向和地塊信息,焦灼地說“再不買,買不到了!再等等,會漲價的!”看了北龍湖九如府第一個開盤的售樓部,沒有房子了清盤了。“最近,恒大的盤給我打電話了,據說是精裝修的豪宅,決定近期去看看。”
專家觀點:這樣的購買群體,是身邊最真實的北龍湖購買者,也是豪宅關注中的相對弱勢群體,他們沒有一點專業信息,有的就是辛苦積累的積蓄,還有被牽著走的鼻子,還在滿心期待通過自己努力換來居住美夢。
大隱隱于市
畫像五:邵先生,年收入2000萬,需求200平方米左右,自主的品質得適當,不合適就停手,喜歡全價付清。
精明商人,嗅到了龍湖傳來的熱烈氣息后,禁不住也和身邊幾個打麻將的朋友一起去北龍湖一帶豪盤一轉。不去售樓部,先去各個地塊,大范圍一覽周邊情況。而后再去售樓部,做到心中有數。研究的結論是,目前交了定金觀望,但買豪宅的心已經不躁動了。他研究的過程和結論是:地塊還有那么多,每個項目的地塊都不大,后期的產品說不準,不會越來越差的,產品如果是自主的話,富人們不差各自項目那點錢,要的就是個真實。先買個地理位置,自己來選擇,反正外形都是一樣的新中式,都是多層,買個稀缺的心理罷了。銷售員的話,我們是不會上當的,我們出道的時候他們還沒有畢業呢。在一塊某手機商業置換地塊、知名品牌開發商的售樓部,他第一次去就交定金了。不多,三十萬,看看情況。反正銷售員承諾隨時可以退錢。像我們這類自主的,考慮周邊因素多一些,還有房子的內部因素,動輒大師名頭,小區環境還可以享受一些,對大師設計的品牌房產,有沒有自己去考察實際的戶型如何才最關鍵。可以去項目以前的“作品”看看,小戶型是最考驗品牌實力的,小戶型都做好了,大戶型不用發愁。采光、舒適度到底怎么樣,任你外面多好的大門大窗,小區無敵樹木,難道再買還是買個別人的眼光?不要沉淪在別人鋪天蓋地的口水中,那只是一個傳說……“如果再置業,不急著要房子的話,還是等好房子出現,不能把開發商慣壞了”。
專家觀點:這跟消費高端消費品心理是一致的。最初是一個實用的產品,包包或車,奢侈品品牌,買的是LOGO的炫目,可以帶出去,獲得心理的滿足;后來呢,真正的隱豪,穿著都是無LOGO的外衣,對居住的家具、喝的水、藏寶的書房的苛求,這些才是最隱秘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