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業網點面臨“瘦身”
多家銀行考慮減少柜臺坐席,讓員工從柜臺窗口后面走出來,近距離服務客戶。互聯網應用越來越普遍,一些銀行的電子銀行替代率最高達到99%,網點輕型化可能成為趨勢
“如今,很多業務都能在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辦理,不需要客戶再跑到銀行網點取號排隊,考慮到成本問題,我們行就計劃在本市每個網點柜臺坐席最多不超過3個。”某商業銀行支行行長鄒超說,柜臺坐席少了,也不再需要那么多柜員,今后更多是類似大堂經理的人員去協助客戶在自助機具上辦業務。
曾剛說,隨著互聯網應用越來越普遍,一些銀行的電子銀行替代率最高能達到99%以上,即100筆業務中有99筆在網上完成,很多業務更是加速遷移到移動端辦理,這就導致銀行對物理網點的需求明顯減少。而以往物理網點的場地、人員配備等是銀行最主要的成本支出點,若未來銀行業務都在網上發生,現有很多網點及其提供的功能可能就是多余的。“在此趨勢下,銀行物理網點的數量和功能將發生變化,無論是物理網點數量減少,還是即便數量不減但功能有所調整,都會使銀行對人員數量的需求下降。”
某大銀行渠道管理部負責人介紹,該行一直致力于網點的輕型化建設,即在銀行物理網點上的投入包括場地、設備以及人員越來越“輕”,但這并不意味著網點數量會有大的調整,而是每個網點要實現“瘦身”。
舉例來說,以往一名柜員包括其所需辦公設備、場地等大概需占7—9平方米,而通過網點的智能化改造,一些功能通過智能設備就可完成,不再需要開設太多的柜臺窗口,每臺機器設備只需要2平方米左右,能極大減少網點所需面積。該負責人認為,這樣一來,在保證對客戶服務不間斷、影響小的前提下,銀行網點的成本壓力也能大大降低。原本在柜臺窗口后面的那些銀行員工就能走出來,更加近距離地服務客戶,也增進了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互動。
曾剛認為,傳統銀行積極布局互聯網,是適應互聯網應用發展大勢、為客戶提供更優質服務的需要,不應將其理解為是受到互聯網金融的沖擊。雖然電子銀行替代率不斷提升,但銀行還在,只不過是銀行的形態在變化,業務模式、管理方式等在優化。無論從短期還是中長期看,銀行在金融業的地位都是難以替代的。很多人離職并不等于傳統銀行就失去競爭優勢,銀行的吸引力還在,只是金融人才的“飯碗”選擇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