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總體來看,這一波化工產品價格上漲是成本上升、環保壓力、宏觀調控和國際市場波動導致的被動上漲。
“漲價潮”正席卷工業品上下游產業,從年初開始,煤炭、鐵礦石等大宗原材料價格一路飆升,數月之后傳導到整個工業領域。下半年開始,化工產品價格呈現全面上漲之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16年11月21日-30日,流通領域重要生產資料中的化工產品類別中,燒堿、甲醇、純苯、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順丁膠和滌綸長絲等9種化工產品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呈現大幅上漲之勢,其中漲幅最高的是順丁膠,比去年同期上漲超一倍;最低的是聚乙烯,也達到12.03%的增幅。
這一波化工產品的漲價也直接推動了行業整體盈利能力的改善。從年初開始,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幅呈現擴大之勢,1-10月份累計同比增幅達到本年度最高,為4.6%,比去年全年增幅擴大2.3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增幅也比去年有所擴大,3月份達到20.8%的峰值,下半年以來也保持在13%左右的平穩增長。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了Wind公布的198家化工行業上市公司的前三季度盈利狀況,發現企業確實出現經營狀況改善的現象。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第三季度虧損企業數量減少14家;營業收入和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實現增長的企業數量增加43家;營收增長率和利潤增長率增幅也明顯擴大。
但與此同步發生的是,行業盈利分化嚴重,虧損企業虧損額擴大。第三季度利潤降幅最大的達到-92303%,是去年最大降幅的22倍。
行業盈利分化的情況表明,成本的持續高企已經使部分企業難以負荷。在本輪漲價潮中,作為中游的化工行業兩頭受堵,上游原料成本價格上漲,下游需求端低迷,本輪價格上漲更多的是一種被動漲價。
幾大因素推高化工業成本
今年以來,化工企業普遍受到了成本上漲的壓力。根據Wind數據顯示,第三季度,營業成本上漲的企業達到121家,去年同期上漲僅有78家。而且,營業成本的上漲幅度也明顯擴大,第三季度成本增長率最高的達到655%,而去年同期最高增幅僅有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