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2015年交強險綜合賠付率為72%,與上一年相比下降1個百分點。不過,從綜合費用率來看也提高了1個百分點。兩項相比,2015年的綜合成本率與上一年持平。
小險企舉步維艱 賠付率費用率高企難下
盡管交強險承保一直虧損,但是更多的險企仍希望進入這一領域,將交強險視作搶占商業車險的敲門磚,尤其是目前商業車險費率市場化放開,不少中小險企躍躍欲試,希望通過個性化服務打一場車險規模的翻身仗。
然而,面對已經設定保費限額但出險率和賠付率較高的政策強制性保險,中小險企在現實經營中顯得苦不堪言。
例如,燕趙財險扣除提取的準備金之后,已賺保費僅1.4萬元,但是因為賠款達到334萬元,直接導致賠付率達到239。中路財險、日本財險、三井住友、美亞財險、安信農業、三星財險等的賠付率都超過100%。
“中小險企交強險保費規模并不大,而交強險正是賠付率很高的險種,保費規模越小,風險聚集越大,賠付率就越高。”一位中小險企負責人坦言,這一方面需要時間的沉淀,更需要通過加大投入來擴大市場規模。
正因需要不斷投入,中小險企在費用成本方面的支付占比一直居高不下。北京商報記者查閱各險企交強險的經營數據發現,費用率較高的均為中小險企,且與賠付率的排序較為吻合,如中路財險已賺保費為0.19萬元,經營費用支出則為300萬元,費用率達到了1579倍,燕趙財險的費用率也達到了1565倍,日本財險達到了18倍,美亞財險為7倍等。
在費用方面,除了安信農業(費用率為21%)、史帶財險(費用率為17%)外,費用率較低的均為大險企,太保財險、人保財險和平安財險費用率分別為23.9%、24.8%和31.4%。
“交強險作為車主在安全行車方面的剛性需求,對險企的服務網點布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是小公司所不具備的。”一位車險專家如是表示,業務少,但網點也少,有一些服務需要外包無疑增加了公司的費用成本。2014年交強險開始對外資放開,不少外資險企對此類業務表現出很高的熱情,但由于經營虧損,熱情正在褪去。美亞財險去年下半年就宣布不再涉足包括交強險在內的車險業務。
經營十年謀變局 區域費率制呼聲再起
目前來看,交強險經營效益過度依賴投資拉動,承保虧損在短期內很難改觀。對此,行業將這一局面歸咎于交強險經營模式存在的弊端,認為前端政府統一定價、后端企業自負盈虧顯然有失公允。
交強險作為政策性保險,遵循“不盈利不虧損”原則,要求保險公司統一費率、責任限額、條款內容,保險公司并無定價權,同時保險公司無權進行風險選擇,對高風險車輛不得拒保,不能提高費率,不能改變承保條件。為此部分高風險的貨運車、掛車等影響了交強險的總體經營狀況。
中保協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實情況是,國內地域廣大,各地經濟發展、交通狀況、賠付標準等都存在較大差異,造成在同一費率水平下各地的經營結果存在較大的差異。全國各地的交強險經營區域較大,近六年來共有18個地區出現累計承保虧損,部分地區嚴重虧損,10個地區綜合成本率超過了115%。
中保協建議,在完善交強險費率調整機制時,應當充分考慮各地的風險差異,對交強險實行分省定價,在區域內實現風險與價格的匹配,逐步實現總體盈虧平衡。
事實上,早在2010年保監會就決定在江蘇省進行交強險地區差別化費率因子的研究和制定,這也是全國率先進行交強險區域差別費率試點,在10多個省市建立了酒駕與交強險費率聯系浮動的制度。中保協相關負責人此前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也指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涉及稅收、財政、交通、公安等各方面,需要協調各方的政策,不能草率推進。
2016年是交強險經營的第十個年頭,中保協表示,將十年來交強險經營的情況和配套制度改革、交強險面臨的主要問題、主流國家交強險經營模式和市場狀況、交強險制度完善的方向和建議形成報告,為下一步交強險條例的調整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