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今天“魚翅撈飯”、明天“喝西北風”
房地產行業需要健康穩定發展
有人簡單地認為,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房價漲得越快越高,日子就越好過。他們的真實想法是這樣嗎?
“作為吃這碗飯的人,我們希望是‘常吃常有’,而不是‘暴飲暴食’,今天‘魚翅撈飯’、明天‘喝西北風’。如果房價暴漲暴落,對所有人都是傷害,對我們也不例外。”郁亮坦言,實現健康穩定的發展,是房地產企業與老百姓(49.430, -0.25, -0.50%)共同的目標。
那么,“健康穩定發展”包括哪些方面,應該如何界定呢?郁亮描繪了三個標準:
第一個,是行業必須回歸到為普通老百姓解決住房問題上來。一個城市要發展產業,需要相對合適的房價,否則留不住人;老百姓要有獲得感、幸福感,也需要住有所居,“人人頭上有片瓦”。
第二個標準,行業一定要為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做積極貢獻。“房地產業每年有10萬億元左右的銷售額,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很長,牽扯面很廣。”郁亮表示,目前房地產一年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6%。“我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避免大起大落。”
第三個標準,就是不要因為房地產行業的暴漲形成資產泡沫,從而給國家造成金融風險。
價格是市場的風向標,房價也體現著房地產市場的健康水平。那房價如何變化才是最理想的呢?
“在中國,有房的人還是大多數。住房是家庭一生最大的消費,也蘊藏著一個家庭最大的財富。如果房價下跌,大多數人并不會得益。當然,房價過快上漲也會帶來不少問題。”郁亮覺得,如果一座城市的房價能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實現溫和上漲,增速又比居民收入的增速略低,應該是最理想的選擇。
“剎車”不能踩太久,光調控需求還不夠
要建立長效機制,讓普通人住上好房子
“‘剎車’不能踩太久,光靠需求側調控也遠遠不夠。”在郁亮看來,房地產業要實現長期健康發展,關鍵在于利用踩“剎車”后的寶貴時機,建立長效機制、增加有效供給。對此,郁亮給出了具體建議:
——建立土地多元化供應制度,增加土地供給。
“現在大中城市蓋樓,最大問題是土地供應量不足。表面上看,這些城市能用于開發建設的土地確實很少了,但往深里分析,也與土地供應制度有關。”郁亮認為,過去城市發展起步階段,土地強制收儲、政府“一個口子”供地的方式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在目前,存量土地漸成主流,征收拆遷成本大幅提高,“地拆不動,就供不出來”。他建議,我國可以探索建立土地市場多元化供應制度,允許讓有土地一方根據規則跟買地的人談、讓市場主體自行談判交易,從而提高存量土地流轉效率、快速增加有效供給,“這也將從根本上緩解供需矛盾、遏制房價的過快上漲。”
——通過政策傾斜,提高居住用地比例。
“在東京、巴黎、倫敦等很多城市,工業用地占土地供應的比例僅為6%左右,國內城市卻往往在百分之十幾以上,由此也擠壓了住宅用地比例。”郁亮告訴記者,像北京、上海、深圳,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比重不足東京的一半,“廠房建得再多、GDP做得再大,企業員工買不到、買不起房子,也不利于城市的長遠發展。因此,未來土地用途應該更多向住宅傾斜。”
——完善相關標準,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按今天的建筑技術水平來講,容積率是可以提高的。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讓樓往高空發展,完全能把土地節約出來。”郁亮坦言,目前的行業標準對容積率的要求還有些保守。此外,有些建筑業中的技術標準還是上世紀50年代延續下來的,與現實不相適應。比如,一些城市依然要求,冬至或大寒那天,屋內日照時間要超2個小時。“作出這個要求,是因為那時大多數老百姓家里沒有暖氣。但現在取暖條件改善了,2小時日照也可以沒有啊。”郁亮補充道,隨著機械通風技術的成熟,也不一定非得要求明廚明衛,“要讓更多普通人有便宜房子住,這些影響房間布局、推高建設成本的要求其實可以研究作出改變。”
郁亮還認為,在商品房市場外,應大力發展租賃市場,為新市民提供更多可承受的住房;借助軌道交通,加快建設既有產業功能又有居住功能、既宜居又宜業的衛星城和城市群,從而疏散核心城區人口,并為大量新市民家庭提供符合其收入水平的購房定居機會。
房地產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既要靠市長,也得靠市場。房地產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應該如何作為呢?
“企業就干一條,就是提供城市里面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為普通人蓋好房子,蓋有人用的房子。”2016年,深耕房地產業28年的萬科首次躋身世界500強。在郁亮看來,今后行業集中度會越來越高,龍頭企業的責任也會越來越大,“我們一直不做地王、不囤地、不捂盤,而是追求做好房子、好服務、好鄰居。作為城市配套服務商,我們要跟著城市發展變化走、跟著客戶變化走。”
如何跟著變化走?郁亮舉例說,當前,年輕一代消費觀念轉變、互聯網技術應用、人口老齡化等趨勢催生了大量新型房地產服務需求,養老、物流、教育、度假、創業等新興領域剛剛起步,“我們要圍繞這些變化做出改變。比如,在北上廣深等城市發展青年公寓,把閑置的、低用途的住宅改造成適合年輕人居住的空間;又如,在社區里建設養老院等等。”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