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面臨“后李光耀時代”轉型
萬事達卡的調查顯示,2016年上半年,新加坡在亞太17個國家中是消費者信心降幅最大的國家之一,信心指數降至2009年6月以來最低點。
“另一個更為明顯的指標是工資占比,新加坡整體工資占GDP比重已經高達43%,超過了以往歷次經濟衰退進入拐點時的數值。可以確定,新加坡經濟已經進入衰退和蕭條周期。” 宋穎慧表示。
外界對新加坡的經濟和就業基本上都是比較悲觀的態度,那作為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又是怎么看的呢?
近日,李顯龍參加了新加坡理工大學的對話會,他表示,自己信心滿滿,對新加坡經濟復蘇充滿期待。
2015年3月,被世界政壇譽為“小國巨人”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逝世。在他執政及繼續發揮影響力期間,新加坡人均GDP從1960年的400多美元,到1991年超過1.4萬美元,再到2013年的5.5萬美元,創造了在一代人時間里“變身”發達國家的奇跡。
在后李光耀時代會面臨怎樣變局?身處咽喉要道的新加坡身陷貿易萎縮是新一輪亞洲經濟危機的征兆嗎?
事實上,新加坡政府也意識到,光憑總部經濟、貿易、物流和金融業不能夠支撐長遠的發展。
2013年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宣布,未來5年,政府撥款3.3億新加坡元實施研究、創新與創業計劃,繼續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個知識經濟體。其中,1.3億元用于發展網絡安全研發項目,另外2億元投入醫療診斷、語音和語言、薄膜和添加層制造這4個創新群。與此同時,政府也將系統化地吸收旅居海外的優秀新加坡籍科學家回國,提高本地的研究能力,并發展壯大以新加坡人為核心的研究隊伍。
李顯龍在新加坡理工大學演講時說:“目前,新加坡經濟正面臨轉型,大家的努力還沒看到回報。但是我相信,政策方向是正確的,它們在將來必定能夠產生效果。對于年輕一代來說,不是嬌生慣養的‘草莓一代’,而是堅硬的‘榴蓮一代’,能夠面對將來的風風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