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熬那么久了,有能力就上
2010年,中國電影集團與中視總公司、央廣傳媒、長影集團等8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中國電影股份公司。2012年,上海電影集團與上海精文投資有限公司發起成立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兩大國有電影企業的股份化改制正式完成,開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對公司進行管理運營,朝著上市的目標進發。
提及改制過程中的艱辛,喇培康與任仲倫不約而同地說:“萬語千言都說不盡。”
改制的關鍵是人。第一步就是建立符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用人機制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在計劃經濟時代,國有企業的優點非常突出,尤其對于中影、上影這樣的老字號、大招牌來說,在文化企事業單位里行政級別高,對資源的調配幾乎可以說手到擒來,但這并不符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用人機制,對于很多已經習慣靠體制吃飯的人來說,人事制度改革無異于斷了口糧。
“上影改革的第一步是去行政化。剛聽說政行級別要取消,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不是支持我,而是給我帶來了麻煩。但一年多后,越來越意識到,你所有的高管完全可以市場化、職業化。”任仲倫說,國有文化企業在作為文化事業單位存在時,干部調配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要提拔一個正局級干部,首先就要看他在副局級職位任職多少年。有些地方的國有文化企業甚至會為了解決一個干部的提拔,索性把他放到一個他根本不能勝任的職位。“而真正市場化的改制后,從董事長開始,我們的干部團隊基本都是聘用為主,薪酬制度完全可以按照行業規律和基準來確定。如果你沒有這樣做的話,可能你好不容易培養了一個人才,其他企業用高出三倍、五倍的薪酬就把他挖走了。我們現在的領導班子越來越職業化,都很年輕,如果按照過去的想法,一級一級上來沒有50歲怎么可能?”
歷史悠久、體量巨大,是大型國有電影企業的優勢,但在推進上市的過程中,也在某種程度上變為劣勢。“中影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旗下有上百家公司,還有很多退休職員和老同志,哪部分上市、哪部分不上市,哪些人流向股份公司、哪些人留在集團,梳理和剝離的過程不是一般的漫長和困難。”喇培康說。
中影股份成立之前兩年,中影集團完成了這項工作,將影視主營業務及相關經營性資產、資質進行打包,實行全產業鏈上市,即將電影制片、制作、營銷、發行、放映和影視服務等基本核心業務納入中影股份。“人員的去留是改制中非常棘手的問題。”喇培康說,“原則上我們尊重所有員工的自由選擇,但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我們自然希望有更多人才到中影股份工作。” 喇培康說。
然而,從傳統國有單位到國有控股的股份制公司,編制身份的變化最終牽扯到的是薪資福利的變化。怎么才能激勵更多人才流向股份公司?在退休養老保障方面,中影股份引入并施行了“年金制度”,使公司員工退休后每年可以獲得“年金”;在用人機制改革和人才培養方面,中影股份開展了職業經理人聘用、競聘選拔上崗等創新模式,注重加大員工培訓、先進表彰和人才培養力度。“用機制作為調節生產力的杠桿,這是現代企業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管理原則?,F在中影股份的人員結構明顯年輕化,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一個文化企業的活力。”喇培康說。
上影的改制思路則是將集團所有與發行、放映相關的業務打包納入上影股份,制片及其他業務則不在打包范疇內。但這并沒有減少改革的難度,集團旗下擁有發行資源的公司不止一家,這意味著有的公司必須放棄部分業務。
“上影股份整合時,要把永樂公司的發行資源全部轉移到上影股份,永樂不再從事發行活動,這對他們而言也是很痛苦的。我是大股東,要退出投票,但上市要推進,必須爭取中小股東投票同意。那時候我真的是求爺爺告奶奶,夏天抱著幾個西瓜,永樂的老同志就把我擋在鐵門外,西瓜放在門外。最后2000多個中小股東投票,獲得了93.4%的贊成票,是很不容易的。這就是國有企業的困難,民營企業是不會有這樣的困難的。”任仲倫說。
2012年,中影股份和上影股份先后向國家證監會遞交了IPO申請材料,兩大國有電影企業的上市之路正式啟程。
背靠資本,在全球競爭中施展拳腳
上市意味著融資,意味著企業有充裕的運營資金,但很多人說,中影、上影不缺錢。“電影是一個對資金需求特別大的行業,任何一個電影企業要想把產業鏈做大做強,都必須有非常強大的資金作為后盾。對于中影股份這樣的大企業來說,如果不進入資本市場、不向社會開放,就意味著永遠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發展,無法施展開拳腳。”喇培康說。
眾所周知,中影股份是目前國內產業鏈最完整的電影企業。在制片方面,中影股份具有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和強大的品牌號召力。中影股份擁有3條控股院線和4條參股院線,截至2015年底,其下屬控股院線覆蓋的影院數量占全國城市影院總量的28.9%。此外,中影股份還積極研發和推廣高格式、全景聲效的先進電影放映技術,其推出的“中國巨幕”已銷往多個國家,研發的“中影光鋒”激光光源技術也廣受市場好評。
“但上市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過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中影股份的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做大做強中影股份的產業鏈實力,增強中影股份在全球電影市場中的競爭力。”喇培康認為,上市也會提升中影股份的制片水平。“整個電影產業鏈中,制片是風險最高的環節。過去一部電影的制片預算可能只有1億元,但上市以后,有了資本市場的支持,我們也許可以投入更多資金,影片的質量勢必會比之前好。”
上影股份將發行、放映與電影技術作為上市后的主要發力點。上影集團的前身是上海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其發行放映從1949年起就有了基礎,2015年,上影股份發行的影片票房占全國總票房的7%。此外,其聯合國內幾大發行公司建立的四海發行聯盟在國內市場占比20%,旗下的上海聯和院線則是中國最早成立、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的院線,這些都是上影股份的核心競爭力。上影股份還在國內第一個引進了IMAX銀幕和激光放映系統,在影院技術改造方面始終走在前列。任仲倫表示,雖然上影股份現在不承擔制片任務,但上市對上影集團的制片會起到重要的反饋作用,在影片的發行過程中,更多的市場信息將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中影、上影的上市,激發了其他國有電影企業走向資本市場的雄心。“老牌國有企業的歷史問題通過這次資本市場整合得到了解決,未來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目前一些國有電影企業也都想往上市這條路上走,大家都有各自的時間表,匯流起來對中國電影發展是好事。”任仲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