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將面臨大洗牌 (CFP供圖)
最近,一份全球實體店陣亡名單在朋友圈廣泛流傳,零售業蕭條、百貨關店、達芙妮等本土品牌退敗……在電商、房租、消費者習慣改變的多重作用下,實體店大洗牌的危機又一次被推到臺前。專家表示,2015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增長僅為4.3%,是歷年最低。實體店已突圍多年,但前路仍然漫長。
高房租攆走店老板
北京新街口北大街兩側一直是服裝店林立、購物方便的逛街場所。閑暇時走走逛逛,順便淘幾件款式不錯、價格合理的衣服鞋帽,也是一件樂事。可是最近幾年,眼看著路旁的小店一家家關閉、換品牌,漸漸冷清,風光不再。
日前,剛立秋的北京依然悶熱。從地鐵積水潭站出來,沿著新街口北大街一直往南走,粗略數過去,十家小店中起碼有一半多寫著“甩賣”、“清倉”,理由多是“合同到期”,還有兩三家已經拉上了卷簾門,完全處于閉店歇業狀態。原來熟悉的衣服小店已經換成了一家家賣包子、肉餅的地方。一家服裝店從房租更高的沿街店鋪退守到胡同內部,為招攬顧客,只好把“全場特價”的紅色促銷牌掛了一路。
通過店門口的轉租電話,記者聯系到一位要轉店面的老板。他告訴記者,雖然租約是明年4月份到期,但因為生意難做,已經準備搬家了,“主要還是房租太高”。這位老板透露,新街口這邊客流量還可以,只是自己所租的店面上下兩層一年租金就要150多萬元,平均一個月12.9萬多元,再加上前期裝修花費,經營壓力太大。現在店里正在甩賣女包,賣一單便宜的能掙20多元,最貴的也就50多元。即使按照最貴的50元計算,不考慮其他成本,一個月要賣2580單才夠交房租。這位老板說,為了分擔房租壓力,這街上不少店面都是兩家或三家合租。
“陣亡”名單頻現大品牌
其實,不止街邊小店出現關門潮,位于商圈中的達芙妮、美特斯邦威、李寧、真維斯等品牌鞋服店鋪也都在迅速縮減門店。據達芙妮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盈利預警報告顯示,僅今年上半年,達芙妮就凈關店450家,包括400家直營店和50家加盟店。曾經風靡一時的美特斯邦威經營狀況也不樂觀,2013年還擁有直營店和加盟店近5000家,到2015年末已經僅剩3700家,銷售店面減少約四分之一。陪伴“80后”的真維斯,4年之內關閉了1012家店面,到2015年只有2249家零售門店。
在微信朋友圈流傳的一份全球實體店陣亡名單,更是透露出實體零售的慘淡。據這份陣亡名單顯示,2016年上半年,一、二線城市主要零售企業關店超過八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連鎖百強報告統計也顯示,2015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2.1萬億元,增長僅為4.3%,是歷年來最低的一次。百貨業態甚至出現了0.7%的負增長。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實體店確實到了一個生死存亡的時刻”,但專賣店、便利店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實體關店并不完全是因為電商沖擊,還有實體經濟增長乏力,人工成本、租金成本、稅費成本高企蠶食本就不高的利潤等原因。上世紀90年代末,連鎖店開始大發展,房租一般10至15年到期,近期大部分房租到期,房租成本增長至少翻番,部分毛利率低的超市百貨已經無力續租。
業內人士指出,電商沖擊、房租上漲等都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但是比房租、人工、電商沖擊更厲害的,是在這些持續因素影響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所發生的變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意識,對消費便利性的追求,對技術的依賴等才是更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傳統商業在轉型方面動作比較緩慢。百貨業這些年一直在突圍,苦于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沒有跟上消費者的變化。(據《北京晚報》)
觀察
專家建議轉型緊跟消費變化
有關專家表示,從國內外經驗看,目前百貨轉型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方面是往高端化方向突圍,不斷收縮戰線,更加聚焦對線下體驗、服務要求比較高的商業形態;另一個方向是往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發展,提供類似shopping mall這樣的大型、綜合休閑體驗場景商業形態。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一份針對零售業全渠道轉型的報告也顯示,零售企業正積極尋找轉型方向。前幾年轉型重心是向三、四線城市擴張,多業態發展以及發展電商等,現在則轉向以移動購物、微信微博社交營銷、海外購及跨境電商、門店數字化等為特征的全渠道業務,以應對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變化。零售業必須回歸質量和服務、提升性價比才能避免被淘汰或陷入單純的低價競爭。
關注
省發改委公開征集 基于互聯網 分享經濟項目
早報訊 (記者郭劍平)日前,福建省發改委向相關部門、企業發出通知,征集基于互聯網的分享經濟項目。征集項目將納入省互聯網經濟項目儲備庫,對推進速度快、實施效果好的項目,將優先予以有關支持。
通知指出,分享經濟是信息化浪潮蓬勃興起下經濟發展新趨勢、新形態,正進入加速發展的黃金期。為加快發展福建省互聯網經濟,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研究,擬在醫療、健康、家政、服裝、教育、設計、住宿、旅行、交通、物流、餐飲、科研、基礎設施等領域和細分市場,征集一批分享經濟項目,扶持建設一批分享經濟平臺。要求應征的項目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應具有一定的基礎條件,能整合利用各類分散的社會閑置資源和專業資源,打造分享經濟細分領域垂直平臺,實現供需雙方快速匹配,解決社會熱點、痛點問題,市場前景較好。
調查
中國出境游客 近六成是女性
早報訊 2016年上半年,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高達5903萬人次。近日,中國旅游研究院、攜程旅行網發布《2016上半年中國出境旅游者報告》(下文簡稱“報告”)顯示,中國旅游者進入了“消費升級”的階段,女性主導出境旅游的時代已經來臨。
從城市上來看,上海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境口岸。但在出境游中最舍得花錢的十大城市居民中,上海人卻榜上無名,蘇州人和溫州人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東北人的旅游消費能力同樣不低,長春、沈陽和哈爾濱均名列旅游消費最高的十大城市中。
在出境游目的地中,中國游客更青睞哪些地區?報告顯示,2016上半年,最熱門的三大目的地國家和地區分別為:泰國、韓國、日本。歐洲或許是受到了恐怖襲擊事件的負面影響,在最受中國游客青睞的十大出境游目的地中,傳統歐洲熱門目的地今年無一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