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鋪路搭橋”、創造條件,我省出臺了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措施。其中,初創企業的大學生,正常經營3個月以上的,即可申請5000元的一次性開業補貼。
7月5日,記者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悉,2015年,全省有近400名大學生創業者申請開業補貼,最終符合條件的有298人,發放補貼149萬元。相對于其他創業扶持資金,申請初次創業補貼的門檻并不高,但申請的人數卻不多,大學生申領補貼積極性不高,這是什么原因呢?記者進行了調查。
程序復雜金額有限
據了解,為扶持大學生創業,從2014年起,省財政每年從省本級預算就業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數量的大學生創業扶持資金,專項用于扶持大學生在河南自主創業。其中,創業(開業)補貼主要用于降低大學生開業成本,幫助大學生順利創辦企業。
“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申請,不設資金上限。”省人社廳就業促進辦公室副主任崔建軍說,按規定,申報人須是創業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或法定代表人,取得工商登記3個月以上,有固定的經營場所,且吸納就業3人(含)以上。
但在實際運行中,各地有各自一套申報標準和程序。以鄭州市為例,大學生申請開業補貼,除了省人社廳要求的身份證、畢業證(在校生提供學校證明和學生證)、營業執照、吸納就業人數及經營記錄和申請表外,還需要提供就業失業登記證(就業創業證)、3個月完稅證明等材料,通過創業園區申報的還需要園區提供真實信息核查表以及園區企業臺賬等。其中不少材料準備起來都頗費周折。
“辦理就業創業證需到戶籍所在地,開這個證明還需要一份無社保證明,我上大學戶口沒從老家遷過來,僅辦這一項就跑了幾趟。”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生王膽目前正在經營一家管理咨詢公司,他反映說,個人申報補貼的成功率很低,只有通過學校或創業園區的專業人士才有希望,也才有通道。
黃河科技學院大學科技園管委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去年6月起,學校就積極組織創業學生申報開業補貼,但多次被告知材料不全需補充,直到前不久剛剛把材料遞上去,“只報上5家企業,程序復雜、手續繁瑣,讓不少人知難而退。”
此外,大學生申請開業補貼積極性不高的原因還有:補貼撥付流程緩慢,從申報到錢到手往往要等幾個月甚至更久;相比項目所需資金,幾千塊的補貼顯得杯水車薪,也解不了燃眉之急。
好政策還需真落實
想要充分調動大學生創業積極性,不僅僅要出臺各種相應政策,還需要積極宣傳推廣,確保大學生創客對創業政策紅利應知盡知。
“鄭州市其實比省里要早走一步,補貼標準定的也高一些,為8000元。”鄭州市勞動保障培訓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燕軍說,我們通過網站、新聞媒體等宣傳了這項政策,還曾經印發了宣傳單頁到各個社區進行宣傳。
2015年,鄭州市共通過100名大學生創業者的開業補貼申報申請,今年上半年已有91戶企業申報成功,幾乎相當于去年全年的人數。這得益于創業創新環境的逐步向好,以及政策的精準宣傳推廣。
“設置就業創業證等條件,是為了防止在職的人騙取補貼,害怕資金被冒領。”燕軍說。不過,這一“門檻”有望松動。如果在社保系統中能查到該大學生連續6個月沒有企事業單位為其繳納社保金,社保大廳就可以為其出具相關失業證明,這份證明就等同于就業失業登記證。
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正與財政部門溝通協調,對大學生開業補貼,有望采取“預先支付、足額發放”的方式縮短撥付周期。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操作辦法,改半年一申報為季度申報,簡化政策審批、辦理流程和政策憑證,推行一站式辦理、網上辦理等服務,為畢業生創業享受政策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