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21日召開的中國(海南)屯昌農民博覽會普惠金融專題論壇上獲悉:海南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帶動農戶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22.2%,實現農戶年均純收入比2007年翻兩番。
論壇上,金融界人士、專家近百人圍繞“如何創新農村金融體系,助推精準扶貧”展開深入探討。目前,超過87%的農戶貸款由農信社提供,農信社是支農主力。農信社小額信貸普惠金融,不僅解決了“三農”發展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還是精準扶貧不可或缺的資金來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在論壇上發布了《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報告2015》。報告指出,隨著未來幾年精準扶貧的深入和全面小康建設扎實推進,農村金融出現了三方面趨勢。
首先,隨著農戶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費支出隨之增加,對消費信貸的需求相應增加。同時,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和農戶生產經營方式轉型,農戶拓展非農經營的融資服務需求逐步增加。
其次,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服務的信息收集、業務成本、產品創新產生根本影響。以銀行業務電子化為例,眾多銀行的電子化替代率在過去3年內快速提高,銀行業的電子化替代率整體接近90%,農信社替代率為60%左右,手機銀行、互聯網銀行、電話銀行業務迅速普及,有效改善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覆蓋水平。
最后,近年來圍繞深化服務“三農”包括中下層農戶,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各地積極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機制,農信社小額信貸技術、新型合作金融組織、農業保險、農產品期貨等推動金融機構的涉農貸款向基層下沉。
報告建議,各地應結合產業結構,進行“接地氣”的農村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