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問題觀察員文昊在撰文中認為,今天的中東情勢就像是個潘多拉盒子已被打開的可怕世界,它一波接著一波在連動,而且波幅一直在擴大,最后會有什么樣的結局,難以預料。在這局較量的布局接近尾聲的情況下,美俄新一輪攤牌已經臨近或戰場見。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中東混亂,參與各方都想讓事態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發展,美俄新一輪攤牌已經臨近或戰場見。
在國際格局大調整、中東局勢動蕩不已的背景下,土耳其擊落俄軍機使俄土關系驟然緊張,俄繼續加大對敘利亞的軍事投入,美俄中東角逐加劇,中東形勢更加撲朔迷離。
中東歷來是世界民族、宗教矛盾的火藥桶,又是能源資源富集之地,自然是大國逐鹿的戰略要地。如今美國對外戰略總體呈收縮態勢,被"阿拉伯之春"吹亂的中東許多國家領土支離破碎、政治架構崩塌、國家治理喪失殆盡、人民流離失所,恐怖勢力肆虐。
2015年,世界大國和地區強國在中東的角逐有增無減,成為地緣政治"風暴眼",而敘利亞危機更是"眼中之眼"。隨著俄軍事打擊"伊斯蘭國"(ISIS)行動擴大、土耳其軍隊進入伊拉克,地緣戰略格局調整更趨復雜,外溢效應明顯,國際反恐局勢日益嚴峻。
從2015年9月底開始,俄羅斯已經在敘利亞部署了數十架戰機,并迅速發動了一場空中戰役。
但是,俄羅斯并未與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合開展的針對ISIS的空襲行動進行過合作和協調,因此,在這場已經讓人感到非常棘手和復雜的戰爭中,俄羅斯此舉無疑又增添了一個新的危險因素。
參加了代號為“內在決心” (Operation Inherent Resolve)的空襲行動的美國及其盟國聲稱,關于“俄羅斯在敘利亞部署了約40架飛機”一事,他們事先并未得到過預警,而且是在距離俄羅斯對敘利亞境內的地面目標展開首輪空襲之前不到兩個小時的時候才接到通知。
在接下來的2周內,多國聯軍與俄羅斯的飛機曾多次相互接近到“10至20英里的距離內”。
一位美軍中央司令部的發言人說,有未經證實的報道稱(雖然未經證實,但五角大樓也未對此予以否認),多國聯軍與俄羅斯飛機的好幾次“近距離接觸”相距只有約500英尺(約150米)。
莫斯科方面稱,在敘利亞部署戰機是針對那些所謂的“恐怖分子”,而且俄羅斯方面還專門提到了所謂的“伊斯蘭國”。
盡管如此,在最初的兩周內,俄羅斯戰機主要空襲了位于敘利亞西部的大城市,例如霍姆斯(Homs)和阿勒頗(Aleppo)附近的武裝組織。
而在上述地區,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政府軍力量在與當地的反政府武裝激烈交火并試圖將后者擊退時遇到了麻煩。這些空中打擊并沒有落在一般意義上的ISIS武裝活動區域內。
俄羅斯去敘利亞打擊“伊斯蘭國”組織(ISIS)是局勢所逼,因為就俄羅斯的國家戰略來說,無論是烏克蘭還是敘利亞都丟不起。丟了烏克蘭,俄羅斯的大國戰略全部都將泡湯;丟了敘利亞,俄羅斯基本就被擠出核心談判桌。
以現在俄羅斯的國家實力和普京的強人性格,不可能對美做這樣的退讓。奧巴馬2013年9月決定開始對巴沙爾(Bashar Assad)政權進行武力推翻,但奧巴馬一宣布,普京就直接挺身站在敘利亞前面,并以武力支持敘利亞為威脅迫使奧巴馬放下了已經抬起的槍口。
這些空襲行動暗示了俄羅斯的真正意圖:幫助阿薩德恢復實力,維護俄羅斯在中東地區剩下的唯一一個堅定的政治盟友,保衛俄羅斯使用其在地中海地區碩果僅存的海軍基地塔爾圖斯(Tartus)港的權力,以及維持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10月20日,阿薩德飛抵莫斯科。在那里,他與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見了面,并對俄羅斯在敘利亞部署戰機并展開空襲行動一事表示感謝。
根據俄羅斯方面公布的一份會議記錄,阿薩德在會面時告訴普京說:“我想對整個俄羅斯聯邦的領導層表達我巨大的感激之情,因為他們正在給予敘利亞幫助。”
普京告訴阿薩德,他希望政治解決在敘利亞的沖突,但同時暗示到,俄羅斯介入敘利亞的戰事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普京說,這“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至少約4000名來自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人正在用他們手中的武器與敘利亞政府軍戰斗”,“毫無疑問,我們不能讓這些人在敘利亞接受了實戰經驗和經歷了極端主義思想的灌輸后再回到俄羅斯的土地上進行恐怖活動?!?/P>
據俄官方媒體報道,截至10月20日,俄羅斯空軍聲稱已經出動各型戰機700架次,攻擊了敘利亞境內的690處目標。
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B卡特說,俄羅斯對敘利亞局勢的干涉就像在往這一地區愈演愈烈的戰火上“澆汽油”一樣——在該地區已經有幾十個不同的軍事派別在相互交戰,同樣也是在這一地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正在展開針對ISIS的持續不斷的空襲行動。
有外國的官方媒體警告稱,俄羅斯和美國現在正在打一場“代理人戰爭”,并指責這兩個大國,稱他們這是“冷戰思維”。
普京就“未與俄羅斯分享其掌握的情報”一事而對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提出批評,他說,“我們的一些‘伙伴’現在是一腦袋漿糊”,并稱這些‘伙伴’缺乏對敘利亞局勢的理解,抑或是“缺乏他們正在尋求實現的目標”。
10月1日,美國空軍負責情報、監視和偵察的主管羅伯特P“鮑勃”奧托(RobertP.“Bob”Otto)說,他“對俄國人抱有低水平的信任”,而且“我無法想象我們與俄國人分享情報這樣一種關系。我不是說這不可能發生,我只是不愿想象這件事的發生”。奧托中將這么說是基于“俄國人表現出來的意圖”。
奧巴馬總統稱,俄羅斯對阿薩德“雙倍下注”的做法是一種失算。10月2日,在白宮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奧巴馬稱,普京“力挺”阿薩德的努力現在正冒著“疏遠了整個遜尼派世界”的風險。
奧巴馬還說,普京麾下的“聯盟”只有阿薩德政權和伊朗兩個成員,而盡管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擁有65個成員國,但看上去似乎沒有哪個成員國愿意“離隊”去加入普京那一邊。
“對俄羅斯一方來講,這并不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戰略舉措”,奧巴馬說。支持阿薩德意味著中東地區的其他國家會將俄羅斯視為阿薩德政府軍“用‘鐵桶炸彈’轟炸兒童”的同謀,而且“當下俄羅斯境內也有數量龐大的穆斯林人口,這也是俄羅斯需要擔心的一個問題?!彼^“鐵桶炸彈”是一種簡易炸彈,是通過將爆炸物和金屬片裝到鐵桶中制成的,這種炸彈主要由直升機投放。
奧巴馬直截了當地指出,美國政府不會讓敘利亞內戰成為一場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因為這樣做對美國而言是一個“糟糕的戰略”。這場沖突“并不是某些超級大國的競技場,而且如果有人是用這種方式來看待這場沖突的話,那么就說明他沒有對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的一切進行非常密切的關注”,奧巴馬說。
俄羅斯所做的一切舉動都是為了提升普京在國內的支持率——這種“支持率”被奧巴馬稱為是“當你有一個由國家控制的媒體時就很容易得到的”。
據美國五角大樓的一位女發言人稱,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部署開始于九月初。俄羅斯向靠近地中海海岸的敘利亞拉塔基亞港外部的巴塞勒阿薩德(Basselal-Assad)空軍基地派駐了軍事裝備和人員。
這些軍事裝備包括“可供人員居住的模塊化營房、戰斗機和噴氣式攻擊機、直升機、防空導彈系統、坦克、裝甲人員輸送車和用于維持機場運作的保障支援設備。”之前的商業衛星圖像也顯示,在拉塔基亞基地的停機坪進行了擴建,相關區域也被清空,目的是為了給俄國人的到來做好準備。
在俄羅斯完成了在敘利亞的部署后,西方獲得的衛星照片表明,俄羅斯部署了12架蘇-25(“蛙足”)噴氣式攻擊機、12架蘇-24(“擊劍手”)戰斗轟炸機、4架蘇-30SM戰斗轟炸機,以及多達12架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還有2架米-17(“河馬”)多用途直升機。
五角大樓的官員估計,大約有500名地勤維護人員跟隨這些戰機一同來到了敘利亞——這一切都是通過大約20個架次的安-124“魯斯蘭”(北約給其起的綽號叫“禿鷹”,這款飛機類似美國的C-5“銀河”戰略運輸機)巨型運輸機運送至敘利亞的。
在俄羅斯出擊敘利亞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圍繞中東爆發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目前,中東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三方勢力:
美國一直以來主導中東事務。近年來在經歷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后,對中東的戰略有較大調整,總體呈收縮態勢。
始于2011年初的“阿拉伯革命”在西方支持下,橫掃西亞北非,使整個地區的政治生態、社會治理結構遭到破壞,極端勢力乘虛而入,攻城略地,力量不斷壯大。域內域外大國支持的“代理人戰爭”愈演愈烈,一些國家內戰頻發,整體處于無序和碎片化狀態。
在敘利亞問題上,美國屢屢失誤。比如,奧巴馬曾宣布,巴沙爾已失去總統的合法性,必須下臺。然而,巴沙爾不但未下臺,反而通過民選又連任總統,至今仍在臺上。奧巴馬承認美在敘“戰略失敗”。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21世紀安全與情報中心聯合主任邁克爾•歐漢龍認為,美國現行的敘利亞政策是失敗的,反恐行動不充分,但這不意味著采取極端的行動、對敘利亞的一些城市狂轟濫炸,也不是入侵敘利亞的理由。
美國國防部原負責反恐行動的高官邁克爾•威克斯認為,“從很多方面說,奧巴馬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反恐行動并不成功,也不夠迅速?,F在需要快速、有力的行動,美國卻在進行持久戰”。
據統計,美軍在過去16個月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空襲僅相當于“9•11”之后美軍對阿富汗兩個月的空襲強度。
美國不愿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采取強有力的行動有諸多原因。原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東和北非事務高級主管史蒂夫•西蒙和美國海軍學院教授喬納森•史蒂文森在最新一期的《外交》雜志撰文稱,放到更大的歷史背景來看,小布什的中東政策是“超常規”的,現在美國的中東政策回歸到了“常態”,不大可能在中東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
他們認為,石油在美國外交戰略中的地位下降,中東地區政治日趨保守、反美情緒上升,伊朗核協議落實等因素都使得美國難下決心采取強有力的中東政策。
俄羅斯為一方,俄羅斯是為了保住敘利亞伊朗這個軸心,確保自己在中東的存在,同時攪亂局勢也有利于俄羅斯能源出口戰略。
縱觀2015年,俄外交最搶眼的行動就是反恐。普京在反恐問題上做足了文章,屢出奇招。
今年9月,應敘利亞政府要求,俄開始空襲敘境內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目標。這令美國及其歐洲盟友始料未及。
此前,以美國為首的反恐聯盟在敘利亞的行動收效甚微,而中東難民潮帶來的人道主義危機更遭世人詬病。美國一心要將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置于死地,實現其在中東的戰略部署。就在此刻,俄羅斯果斷出兵,一把將反恐的“道義”大旗從美國手中奪走。
分析人士認為,俄此舉有助于遏制美國在中東咄咄逼人的態勢,通過穩住巴沙爾政權推動敘利亞政治進程,進而鞏固并加強俄在中東的軍事存在和戰略制衡能力。
今年11月,巴黎恐怖襲擊案震驚世界,甚至有媒體將反恐稱為“第三次世界大戰”。普京抓住這一時機,進一步尋求外交突圍。
巴黎恐怖襲擊案后不久,在土耳其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反恐成為重要議題。普京借出席峰會之機,實現自俄實施敘利亞軍事行動以來首次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單獨會面,堪稱是俄美兩國領導人的“破冰之舉”。
二十國集團峰會結束的第二天,俄便對外公布說,此前發生在埃及西奈半島的俄客機失事是由機上爆炸物爆炸所致。
俄方選此時間節點將這起空難定性為恐怖事件,顯然是要將俄羅斯置于與法國同為“患難兄弟”的地位。此后,普京一方面下令加強對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目標的打擊力度,另一方面下令在地中海的俄海軍部隊同法國“戴高樂”號航母艦隊開展“盟友般”的反恐合作。
分析人士指出,普京此舉看似順理成章,實則精心布局,旨在借機拉近同西方主要國家關系,從而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俄統一戰線上撕開一個口子。
正當俄羅斯打擊“伊斯蘭國”的反恐行動風頭正盛之時,俄一架蘇-24戰機在敘利亞靠近土耳其的邊境地區被土耳其軍方擊落。
對于土耳其此舉的動機,眾說紛紜。不管怎樣,這一事件為俄羅斯擴大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和政治影響力提供了絕佳機會。
軍事上,俄立即宣布中斷俄土兩國軍事聯系,向敘境內的赫梅明空軍基地增派戰斗機,并在該基地迅速部署S-400防空導彈系統。同時,俄將裝備有S-300防空導彈的“莫斯科”號巡洋艦開到靠近敘土海上邊界的拉塔基亞沿岸地區。
外交上,俄第一時間宣布遭“恐怖主義幫兇背后捅刀”,以“受辱者”和“正義者”形象博得同情。隨后,俄通過揭發舉證土耳其與“伊斯蘭國”勾結走私石油等展開外交攻勢,獲得法德等國家理解。而美國在最初說了句“土耳其有權維護主權”后便語焉不詳,反而對俄戰機被擊落一事向普京表示“遺憾”,北約指出土耳其的行為“過分”了,而中東國家更是沒有一個出來為土耳其喝彩。
俄專家普遍認為,俄羅斯在此番較量中取得重要“戰果”。如果說此前要部署S-400防空導彈“師出無名”,那么此次俄可謂是堂而皇之地在中東地區插上一把利劍。
綜合各方分析,俄羅斯將依托當下較為有利的局面,繼續在開拓外交格局上有所作為。
專家認為,由于“伊斯蘭國”及其他恐怖勢力難以在短時間內根除,俄未來仍會繼續利用反恐這一有效武器來拓展外交格局。
繼俄羅斯出兵中東后,法國、德國、英國也相繼通過派兵敘利亞。歐洲在一體化以后正以一個整體參與中東事務。歐洲國家出兵客觀上幫助敘利亞政府軍,潛藏在內部的原因是低油價對歐洲經濟復興是嚴重的外部障礙。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在12.3號利率會議上反復強調低通脹的危害。作為中東的近鄰歐洲難免受到池魚之災。敘利亞難民問題、恐怖襲擊事件更是讓歐洲不勝其煩。
繼12.3號歐洲央行利率會議上對美國說不以后,歐洲的政策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證據是德國宣布派遣1200名士兵參與打擊ISIS但是不加入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如果加上中俄的話,五大常任理事國里面有4個站到了美國的對立面。
歐洲原本站在美國的立場??墒敲绹纯质窃椒丛娇?,中東亂局威脅歐洲的能源供應。巴黎恐襲使歐洲感受到了ISIS的直接威脅。
所以此次出兵純粹是為了自己而戰。對歐洲來說,趁美國患得患失顧左顧右的時候,通過自主打擊ISIS則有可能成為中東局勢的主導力量,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免受美國控制。
由于大量敘利亞難民流入歐盟,歐盟深受難民困擾,同時恐怖威脅也越來越大。今年以來,巴黎已經遭受多次恐襲,其中11月份的這次恐襲是9•11以來西方最為嚴重的一次恐襲。
這次恐襲,老歐洲國家借機改變了對ISIS的態度,同時也借機緩和了與俄羅斯緊張了一年多的關系。
中東混亂,參與各方都想讓事態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發展,但利益分歧很難彌合。
今天的中東情勢就像是個潘多拉盒子已被打開的可怕世界,它一波接著一波在連動,而且波幅一直在擴大,最后會有什么樣的結局,難以預料。
在這局較量的布局接近尾聲的情況下,美俄新一輪攤牌已經臨近或戰場見。(商業見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