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文章指出,中央今個月來頻推央企合并,卻遭金融市場冷待。中央縱有意整合央企形成協同效應,紓央企業務過度膨脹后遺,惟要有效提升央企以至國家競爭力,須加力開放市場,倒逼改革。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合并恐難增效益 投資者不買賬
央企重組原被視為利好消息,近期卻淪“票房毒藥”,國資委上周五公布中遠洋與中海集團重組后,兩集團在港上市旗艦昨復牌后雙雙暴跌近兩成七;而中央上周三亦公布五礦與中冶集團合并,在港上市的中國中冶(601618,股吧)至今亦累跌近一成九,反映投資者以真金白銀,向有關合并案投不信任票。
事實上,去年全年央企合并僅一宗,惟今個月來中央已推三宗央企合并計劃,反映央企整合步伐正加快。其政策背景,是中央在9月出臺深化國企改革指導意見,表明將重組整合一批國有企業,國資委遂加快推進具體的央企合并方案,并在近期密集出臺。且中央加速央企合并進程,相信有更迫切考慮,就是央企經營績效 日益低落。今年首10個月,央企利潤同比急降逾一成一,除因經濟大環境吹冷風,更因不少央企近年盲目擴張,加劇產能過剩,令經營狀況每況愈下,中央遂希望 透過業務性質相近的央企合并,以減省成本提升效益,抱團迎戰逆風。
惟市場對此顯不買賬,關鍵是央企縱合并做大,仍未能解決提升央企競爭力,與提升國家競爭力這兩大核心問題。
國資委在2003年成立以來,央企由196家整合成現時107家,惟央企效益卻未見明顯進步,央企規模愈來愈大、愈是壟斷市場、愈受政策保護下,不斷吃老本的結果是經營效率反而愈低。此除央企本身經營狀況日益低落,更成經濟滯塞環節,窒礙升級轉型。
中央要扭轉此局面,關鍵正是如前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指,要讓市場在資源分配上起決定性作用,此須中央在力推央企重組的同時,更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 打破央企壟斷,向民企釋出更大市場空間,鼓勵民企創業創新,既讓經營更靈活的民企有更大發展空間,亦促央企在市場競爭的倒逼下革新求變。
中央要打破壟斷 市場化促競爭
若中央僅圖讓央企透過合并重組不斷做大,續保壟斷地位,市場門戶卻未相應向民企開放,央企恐續如過去般只做大而難做強,競爭力難望提升,更遑論成中央推經改的助力。
故中央加速推央企合并僅一小步,更非解決問題根本的對策,無論對央企存續以至國家發展而言,如何釋放更多市場空間、發揮更大市場力量,才是治本之道。(文章來源:H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