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2015年11月9日報道 自“尾氣門”事件爆發以來大眾汽車負面消息不斷。風口之上,再平常的事都會被賦予不同的解讀。11月6日,大眾在美國召回9萬輛汽車被放上頭條,大眾汽車的質量問題再次受到質疑。大眾汽車在誠信危機中同樣越陷越深。11月2日,美國環保署認為大眾作弊案可能擴大至3.0升柴油發動機車型,涉及豪華品牌,但大眾給予否認。大眾承認,在內部調查中,發現80萬輛車的二氧化碳排放和燃油經濟性數據存在問題,包括部分汽油車。大眾雖然再三表示涉事汽油車“數量非常有限”,但依然引起嘩聲一片。相比于柴油車,大眾汽油車的銷量和保有量更高,壓力之下,德國政府不得不對大眾旗下車型進行重新測定,以判斷真實排放水平。文/圖廣州日報記者周偉力
南北大眾未卷入“尾氣門”
震驚世界的大眾“尾氣門”發生后,中國南北大眾迅速發布聲明,表示均未卷入其中,在華銷售和生產車型絕大部分是汽油車。問題只是出在大眾進口上,大眾中國隨后宣布召回1950輛進口柴油汽車。同期,大眾計劃在全球范圍內召回1100萬輛涉事柴油車。大眾在中國,幸運躲過一劫。
柴油車召回,避開中國,情有可原。尾氣門爆發一個月后,大眾發起的新車折扣中國依舊缺席,就讓人難以理解。10月,大眾集團決定向歐洲客戶提供高達30%的新車折扣,折扣以大眾向經銷商支付獎金的形式進行,優惠車輛包括高爾夫、POLO、UP甲殼蟲以及途觀。在美國,大眾也宣布降價,帕薩特和捷達降價最高7000美元,電動高爾夫優惠則多達11000美元。
杜伊斯堡-艾森大學的汽車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教授認為,如此大力度的折扣,在大眾歷史上,非常少見。只可惜,降級并未惠及中國,中國消費者對大眾官降的印象,還停留在今年4月份。那時,上海大眾對途安和POLO進行調價。
如今,中國汽車消費者關注焦點在于,在中國銷售的汽油車會否再次被“避開”?至記者發稿,大眾中國與南北大眾尚未就此事發表官方回應,與第一輪時的迅速,形成鮮明對比。
“尾氣門”、召回暫不涉及中國市場
目前,大眾在中國的銷售已占大眾全球銷量的37%,兩大合資公司常年排名中國銷量榜前三。對于大眾而言,中國是大眾全球最重要的市場,重要性不言而喻。
事實上,大眾卷入尾氣門之初,國內更多是“被美國政府黑”的聲音,大眾“德國造”的良好品牌想象發揮出巨大威力。汽油車卷入“尾氣門”,中國是暫時避開,還是永久隔絕在外?成為最大懸念。至截稿,美國對大眾第二輪指控還未拿出更多證據,大眾聲明也是含糊其辭,更多有待聽證會結果——這給大眾處理中國事務留下喘息的時間。
德國總理默克爾不遠萬里再次來到中國,為大眾站臺。同時,大眾宣布未來四年在中國投資220億歐元,增加接近3萬個就業崗位。大眾今年第三季度大眾營業利潤為虧損34.79億歐元,是大眾15年首次出現季度虧損。為節省開支,大眾推出多款新車研發與投放,縮衣節食。如此嚴峻形勢下,大眾依然大手筆投資中國,用意昭然若揭。
大眾在華銷量似乎未受到“尾氣門”影響。9月,中國在華共交付23.53萬輛,是第三季度中銷售最高的月份,奧迪交付量5.31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9%。今年前三季度,大眾品牌在華銷量同比下滑7.4%,但下滑原因主要集中在中國車市上半年的不景氣,與“尾氣門”無關。
由于凸輪軸角存在故障,有可能導致真空剎車助力失效。11月6日,大眾在美國召回捷達、甲殼蟲、高爾夫以及帕薩特,車型為2015至2016年款,均搭載1.8升和2.0升汽油發動機。此次召回車型均在華有售,但考慮到供應商不同,中國銷售車型是否存在相同問題,還有待確認,消費者不用過于擔心。
大眾依然樂觀
記者在廣州一家一汽大眾4S店了解到,10月到店咨詢和看車人數,較9月份有明顯增加。購置稅減半和二孩放開政策,成功抵消掉“尾氣門”帶來的負面影響。大眾是在華普及渦輪增壓技術最高的汽車品牌,南北大眾旗下超過八成車型在減稅范疇內,這也讓大眾成為這一輪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今年前三季度,大眾全球共售出743.1萬輛汽車,同比降低1.5%。今年1~9月,大眾營業利潤為33.42億歐元,同比下降64.5%。銷量下滑與尾氣門事件息息相關。中國成為大眾集團內部受影響最小的業務板塊,大眾上下對中國市場的前景保持樂觀。
自丑聞爆發以來,大眾股票總共蒸發240億歐元,幾乎占到三分之一。大眾集團擁有278億歐元的現金儲備來應對危機,至今年底,為應對丑聞支出達77億歐元。這還遠不是全部,接下來,大眾集團還將面臨美國的天價罰單。安撫中國,固守歐洲,全力應對美國,這是目前大眾的應對策略。現在看來,效果還不錯,至少中國如此。
記者觀察
避開中國大眾非第一個
造假,游離于政策法規之外的造假,是汽車圈的潛規則,是節省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大眾“尾氣門”之前,現代起亞2012年在北美也遭遇過“油耗門”,即,購車清單上的油耗標定比實際使用油耗要高。現代起亞支付3.95億美元,與集體訴訟車主達成和解。現代起亞“油耗門”涉及車型多款在華有售,但整個事件,中國市場被“避開”。
不僅如此,歷史上多次重大的全球性召回,同樣未見中國身影。10月,豐田宣布在全球范圍內召回650萬輛汽車,涉及卡羅拉、RAV4、漢蘭達等多款車型,以解決點火隱患,唯獨不見中國的身影。在更早的時候,無論DSG,還是高田氣囊,中國市場都成功“置身事外”。“專為中國市場研發”被譽為最佳擋箭牌,進可爭取中國消費好感,退可用來避開全球性事件。
必須承認,汽車企業有其苦衷。中國不僅是大眾全球最大市場,而且也是包括通用、日產、奧迪、保時捷在內多個汽車品牌的全球最大市場。因為重視,所以避開。一合資品牌不愿具名的合資高管告訴記者,中國消費者是盲從的,也是固執的,一旦認錯,對品牌是毀滅性打擊。不止一次一位汽車高管表示過,全球性召回,汽車企業并不回避,這是負責任的做法,但中國消費者習慣將恐懼放大,這也是汽車企業處理中國時,謹小慎微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