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周洲 彭斐 發自北京、山東
在對鋼鐵產能的清理中,除設置“黑名單”外,工信部的“白名單”統計,也已進入收尾階段。
11月25日,工信部正式公布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第三批企業名單(即白名單),共計147家鋼企入圍。至此,2012年以來,工信部分三批累計公告305家規范企業名單。
對此,有分析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第三批名單正式公布,85%的鋼鐵產能已經統計在案,未進入名單的企業,遭淘汰的可能性大增。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認為,由于審批核準制度滯后于市場需求,致使政策調控產能的成效不佳。
據工信部的相關統計,從2005年《鋼鐵產業發展政策》發布以來,國家審批的鋼鐵項目不足1億噸,但全國鋼鐵產能卻增加了7億噸以上。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多年來相當一部分產能游離在監管之外。
一位市場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家曾嘗試通過審批限制鋼鐵產能,但卻陷入越淘汰越多的怪圈,如今行業進入寒冬,市場手段顯然更為有效。
白名單超編過百家鋼企
8月25日,工信部公布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第三批)名單的公示,全國149家鋼鐵企業在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3個月后,工信部再次發布的名單中,入圍企業已減少至147家,南平市雙友金屬有限公司、福建三金鋼鐵有限公司和首鋼長治鋼鐵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落榜的同時,福建羅源閩光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增補上榜。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進入白名單,并不代表企業就有了“免死金牌”,工信部將繼續對入圍企業保持規范生產要求,并在2年左右核查一次,實行動態管理。
而在2013年,工信部已先后公布了兩批白名單,共158家鋼企入圍。其中,首批名單在2013年4月2日公布,寶鋼、鞍鋼、武鋼和沙鋼等45家企業入圍,主要是一線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12月6日公布的第二批名單中,共包含113家企業,包括上述一些鋼鐵大集團的下屬企業,以二線企業為主。不過,在第二批名單中,因企業環保不達標,河北新金鋼鐵與廣東陽春新鋼兩家企業被踢出了白名單。而在第三批名單中,這兩家企業則再次入圍。
在卓創資訊分析師畢紅兵看來,目前規范的約束執行力雖然極強,但對于符合規范的企業,也會給予再次申請的機會。
今年初,工信部原材料司鋼鐵處處長徐文立曾表示,工信部初步考慮將這三批名單所納入的企業數量控制在200家以內,爭取把行業內80%~90%的鋼鐵產能納入進來。
“目前305家進入名單,意味著"白名單"已經超編。”在金銀島市場分析師弭澎琦看來,若在未來的監管中達不到要求,將有企業被移出白名單。
卓創資訊分析師劉新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設置白名單的初衷在于規范管理,未進入名單的,遭淘汰的可能性大增。”
一批資不抵債的鋼企已經走在淘汰的路上。海鑫和川威就是首批倒下的鋼企。再加上明年新《環保法》實施,可以預見市場淘汰力度將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