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四屆三次全會部署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后,梁平縣發展重心從工業至上轉向生態涵養為先,梁平人把這種變化稱作“拐了個彎”。全縣上下認為,這個“拐彎”不只是發展轉向、方式轉變,思想更要轉彎。
“‘拐彎’提速,梁平步入了生態涵養發展的快車道。”7月19日,梁平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6億元,同比增長12.1%,“事實證明,生態涵養發展不是不發展,而是更好更科學地發展。”
循環農業 構建農產品特色經濟板塊
在主城,人們隨處可見“一年賣出百萬只,三代祖傳更好吃”的“張鴨子”廣告。有人擔心,如此規模的鴨產業會不會造成“滿城盡是鴨糞便”?
在該縣城北鄉展鴻蔬菜專業合作社,記者發現這里的茄子、辣椒、玉米等,長得很茂盛、茁壯、濃綠。
“施用的是鴨糞發酵后的有機肥。”合作社理事長張宗全透露,全縣的鴨糞都發酵用作了蔬菜生產使用的有機肥,“既節約了生產成本,又避免了環境污染。”
持續優化農村環境,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梁平縣農委負責人介紹,圍繞“增強國家農產品主產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構建農產品特色經濟板塊”的任務,梁平因地制宜形成糧食、蔬菜、生豬三大保供產業,生態鴨、梁平柚、竹子三大特色產業,以及肉牛、生態魚、西蜂三大新興產業,走出了“牛(豬)—菜”、“生態魚—豆筋”、“鴨—菜”等循環農業的路子。
2012年,梁平縣開始推進4萬頭肉牛養殖場。一頭牛每天產生糞便18公斤,4萬頭牛一天就產720噸糞便!
“肉牛賺了鈔票,糞便壞了環境。”一些人反對肉牛項目,但一年后大家發現,在肉牛場一墻之隔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有機肥廠,所有的牛糞通過一條管道輸送到了車間,牛糞實現了零排放。
據介紹,這個投資1.5億元的有機肥廠,依托優質的牛糞原料,生產生物有機肥、復混肥、BB肥和各類專用配方肥料。
循環農業,正構建起梁平農產品特色經濟板塊。今年上半年,該縣農業總體向好,實現農業增加值8.6億元,同比增長4.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90元,同比增長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