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國資改革大幕剛拉開的時點上,財政部于18日公布了2014年上半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數據,恰如一份最新出爐的“體檢報告”,記錄著此刻國有經濟的“健康情況”——納入統計范圍的國有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同比增長,但近三分之一的中央管理企業和近一半省份的地方國有企業利潤總額負增長或虧損。
“由于國有企業分布的廣泛性,可以認為他們的表現反映了實體經濟的情況。”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對記者談到,“目前實體經濟仍處于相對困難的時期。”
具體來看,1-6月,國有企業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233065.3億元,同比增長5.9%;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2211.1億元,同比增長8.9%。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王天龍表示,截至5月,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都實現了12%左右的利潤增幅,而國企利潤增速大概是它們的一半左右,說明還有提升空間。
央企與地方國企的表現也不盡相同:1-6月份,中央企業營業收入142463.1億元,同比增長4.9%;地方國有企業90602.1億元,同比增長7.4%。但從利潤部分來看,兩者就掉了個個兒:1-6月份,中央企業實現利潤8942.1億元,同比增長9.9%,地方國有企業實現利潤3269億元,同比增長6.2%。
“央企和地方國企面臨的外部環境不盡相同,”一名市場人士對記者談到,“國企除了盈利之外,還承擔了一些社會職能和政策目標,而在一些地方,可能國企承擔的要更多些。”
行業的分化同樣明顯。國有交通、汽車、建材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國有煤炭、化工、紡織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明顯;而國有有色行業繼續虧損。
“一些周期性比較明顯的行業,比如有色,短期內難以完全扭轉大勢,”第一創業證券的鄭鐸對上證報記者談到,“但也不排除一些細分領域的機會,而這就需要企業機制特別靈活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