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繼第一批試點之后,地方版“壞賬銀行”再度擴容。
記者24日從權威渠道獲悉,銀監會最近下發了一份《關于公布北京、天津、重慶、福建、遼寧等五省市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名單的通知》,批復并允許這五省市參與本省(市)范圍內不良資產批量轉讓工作。具體來看,這五家公司分別是北京市國通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天津津融投資服務集團有限公司、重慶渝富集團、福建省閔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遼寧省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這意味著,加上此前第一批在浙江、江蘇、安徽、廣東、上海五地已獲批成立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地方版“壞賬銀行”已擴至10家。
中國社科院教授、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微博]指出,目前,宏觀調控政策的操作邏輯是短期和長期相結合,加速核銷銀行壞賬的背后,量化寬松是最大的金融救援,銀行負債成本下去了,可以緩解利差縮小的壓力,存量經濟的調整會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并且貫穿明年全年,盤活存量的政策也將會是大手筆。
一位接近銀監會的知情人士透露,“今年受經濟下行和部分行業調整等因素影響,銀行業整體的信用風險壓力增大,風險仍在逐步暴露,處理不良貸款的力度也有所加大,這也是盤活存量的一個重要途徑。這10個省市基本上屬于不良貸款分布較多的區域,地方政府推動處置不良資產的意愿較強。”
“第二批試點兼顧中西部地區和北方地區,和今年不良貸款在地區上的分布走勢相呼應,同時也應該是試點向全國范圍內鋪開的一個信號。”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實際上,監管層對地方成立資產管理公司設有一定的門檻,與第一批相似,第二批五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也幾乎都是國資背景。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各地申請成立地方“壞賬銀行”,其實也是為未來地方性金融風險化解作一些準備,更重要的是借“盤活存量”的政策東風來刺激市場融資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