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滄區出臺《處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差異化考核辦法》,新《考核辦法》打破以往以GDP大小論英雄的格局,街鎮考核突出主體功能區建設,在三個街鎮范圍內劃分優化提升、重點發展、協調發展、生態保護4個區域,按照各街鎮4類功能區的面積及現有任務差異來確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治理、生態效益、政風建設五大板塊的賦分比重,弱化街鎮主導經濟發展職能。(9月18日騰訊網)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特別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如今全國大范圍內不斷爆發霧霾天氣、河流污染、重金屬超標等現狀,不僅凸顯著十八大報告強調生態建設的前瞻性和戰略性,也折射出改善當下人居環境、謀求科學發展的緊迫性和艱巨性。
當前,卻有個別地方政府“頂風作案”,以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以GDP的增長做為自己的政績,一味地發展經濟,而換來的代價將是中國的土地、空氣和水繼續受到污染,我們這一代人以及后人的生存環境將會更加惡劣。我們如果按照這條道走下去的話,勢必會引發社會政治危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走過的路,基本上是過分強調GDP的增長,而忽略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如果說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某種令世界矚目的成績,那么這種發展付出了很大的環境代價,為此埋單的是我們當代的每個國民乃至我們的后代。
解決環境保護問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力量是各級地方政府。然而部分政府官員對環境保護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還不足,責任心不強,政績觀扭曲,無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更無法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
海滄區出臺的新《考核辦法》可謂是順應潮流。打破以往以GDP大小論英雄的格局,扭轉地方政府錯誤的政績觀,把環境保護和生態發展的指標做為干部選拔的重要指標,徹底轉變部分黨員干部的政績觀,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讓經濟發展服從于環境保護,還人民群眾一個綠水青山。(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