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河南經濟報 記者 焦颯
我省中醫藥種植面積和初加工產值位居全國第一,“四大懷藥”馳名神州,產業生態優勢明顯。
在調研中,省政協委員、河南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勤生發現,我省中醫藥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中藥種植主體分散,產品標準化程度低,沒有形成統一高效的管理規范及產品標準。同時,中醫藥產業還存在加工產品單一,過程不規范,缺乏精深加工技術等問題。
那么,如何推進中醫藥產業提速發展?對此,張勤生建議,推進實施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加強對中藥飲片生產質量的監管。建立高效的管理規范及產品標準,篩選優質種苗來源,加強中藥資源動態監測與保護,建設中藥材追溯系統,建立優質、無污染、藥物有效成分含量明確、質量穩定的道地藥材生產基地,促進中藥材種植(養殖)的規模化、規范化和產業化,為中藥飲片提供優質原料。
“要提升中藥材加工水平,加強市場流通管理。嚴格執行中藥炮制規范,使用炮制合格的中藥飲片,促進臨床用藥安全。提升中藥材產地初加工水平,制定中藥材采收、凈選、切制、干燥、分級、保鮮、貯藏等加工標準。”張勤生說。
如何做大我省中醫藥品牌?張勤生建議,打造有特色的“豫藥”品牌。深入挖掘我省在中醫、中藥上的傳統優勢,引進規模以上中醫藥企業,加強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加快發展具有顯著中醫藥特色和針對中醫優勢病種的傳統中藥復方藥物及中藥創新藥。鼓勵龍頭企業、優勢企業和社會資本開展優質產品開發和工藝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建設優質、綠色道地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為中藥材深加工和產業化提供資源保障。
此外,在加快科技支撐中醫藥產業發展方面,張勤生建議,鼓勵和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研發中醫藥產業發展急需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培育質量好、產量高、抗逆性強的良種作為種質資源;加快經典名方、驗方二次研發,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新藥及相關產品,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推動中醫藥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