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據報道,眼下部分共享充電寶價格大漲,從原來的每小時1元漲到現在的每小時3元。有的共享充電寶更是離譜,充一個小時要6元,甚至一度出現過每小時8元、10元的產品,被網友調侃“比特斯拉充電都貴”,也由此收獲了“共享充電寶刺客”的稱號。
無獨有偶,在共享充電寶漲價之前,共享單車集體漲價也曾引發公眾吐槽。網友算過一筆賬,對比公交車出行,共享單車騎行16分鐘要花費2.5元,比2元錢的公交車還要貴。誠然,商家追求經濟利益無可厚非。然而,“低價進入市場,收割客流之后持續漲價”這一做法卻值得商榷。因為共享經濟之所以能夠異軍突起,占領市場,其實就重在一個“享”字,而“享”字背后,其實質就是要體現便民特性。
在筆者看來,產品便民不僅僅意味著使用方便,價格和服務更是衡量產品是否便民的重要指標。當價格甩開服務,呈現嚴重的不對稱狀態之時,又何言共享之“享”?近年來,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持續漲價,但相關服務卻始終原地打轉。公眾消費體驗越來越差,這是漲價之外,企業和商家必須正視與解決的問題。
企業和商家需要盈利,但要讓公眾針對每次漲價給予理解,就必須在提升相關服務上下功夫。換言之,也就是要讓消費者感覺“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遺憾的是,價格像火箭一般躥升,留下的卻是一地雞毛。譬如,共享充電寶時常歸還不了,共享單車押金難退還、亂扣費、車輛存放點少等問題,雖然消費者頗有怨言,但總是久拖不決。因此,企業和商家不在提升配套服務上多想辦法,一門心思通過漲價尋求盈利和擴張,這種做法雖然看似普遍,卻是不明智的。
須知,消費者擁有“用腳投票”的權利意識。當消費者普遍感覺“不如隨身帶個充電寶”“不如乘坐公交車”之時,也就是共享產品的市場優勢消失殆盡之日。而一旦沒有了市場優勢,又何談占領市場?因此,企業和商家盈利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提升相關服務,增加產品附加值,更好地便民利民,以此補齊發展短板,惟其如此,共享經濟才有望站穩腳跟,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