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jié),金燦燦的稻浪,沉甸甸壓彎腰,笑呵呵“招引人”。
“你看,俺們這水稻長勢多好。過去的‘麥茬稻,稻茬麥,一畝收入二三百’,在我們這早已成為歷史!現在種田機械化,一點都不累。”10月21日,信陽市淮濱縣鄧灣鄉(xiāng)陳臺村村民王玉清正在村里的現代農業(yè)示范園里忙活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去年9月,陳臺村黨支部在鄉(xiāng)黨委的指導下,集中流轉村里一組和二組的土地,共計370畝,用以發(fā)展村集體經濟,主要種植弱筋小麥和優(yōu)質水稻。
村民王玉清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他除了把自家的4畝地流轉到村集體,還利用自家的旋耕機干些田間管理的雜活,去年收入6萬元。
“2019年6月,我們專門把事業(yè)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發(fā)展集體經濟強烈意識的王樂樂調整為村支部書記,他上任以后說要發(fā)展村集體經濟,我們非常認同,將其作為鄉(xiāng)里的試點,并指導其開展工作。”淮濱縣鄧灣鄉(xiāng)組織委員焦競男告訴記者。
王樂樂首先以村里的名義申辦了淮濱縣陳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堅持黨建引領、政府引導、農民自愿、依法有償、共同發(fā)展的原則,旨在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太省事了,以前每到農忙季節(jié),我還要回老家,除去來回路費、田間管理費和誤工費等費用,一年也掙不了啥錢。那土地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我也不能讓他荒廢了,所以還是選擇種植。”在嘉興務工的陳臺村村民王本才接受記者電話時笑著說,“我家14畝土地已經全部流轉給村集體,每年拿著7000元地租,咱也成了地主。”
“土地流轉后,我們村分別召開村委會和群眾大會,經公投公選,一名村干部主要負責監(jiān)督、指導土地生產經營各個環(huán)節(jié);一名群眾擔任管理者;種子、肥料、技術服務等方面依托縣農村農業(yè)局所屬農業(yè)公司提供支持。”王樂樂說。
王樂樂告訴記者:“我們嚴格把關,明確‘示范田’經營范圍和收益分配標準。村委會與選定的管理人員簽訂責任書。制定獎罰機制,要求管理人員盡職盡責做好生產管理工作。”
通過測算,陳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承租的370畝地,除去土地租金、種子、肥料、機械、農藥、雜工等費用開支外,一年收益30多萬元。這其中,10%用于管理者費用,40%納入村集體經濟收入,30%用于村兩委成員生產經營管理方面的建立費用,20%部分用于土地風險金或者是收益分紅金。
“我們準備把這筆錢投入到稻米深加工鏈條上,準備再承租1000畝土地,還準備投入到電商產業(yè)上……”細說著未來的打算,王樂樂信心滿滿。(符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