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石子,挖水渠,爭先恐后,熱火朝天。這是昨日記者在新密市米村鎮范村目睹的感人場景。據悉,“三互助”救災已成為新密恢復生產的特色。
持續的降水,使新密市北部和南部山區受災十分嚴重。面對巨大的生產恢復任務,新密市委市政府統籌規劃,努力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激發蘊藏在普通職工群眾中的救災熱情。該市結合本地實際,以鄉鎮(街道)為單位,將轄區內村(社區)受災情況進行分級梳理,建立受災程度檔案,建立手拉手關系,大力推行“三互助”模式:即企業(單位)互助、村村互助、組組互助。黨員帶頭、干群協力,“點對點”幫扶,全面掀起災后重建熱潮。為保證此項措施有效落實,市四大班子領導分包鄉鎮,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聯組,充分調動市直委局、鄉鎮部門、村組實體等方面積極性,主動整合域內外志愿者資源,凝聚起巨大合力。市委督查局,市紀委監委認真查處不作為、亂作為,推諉扯皮等現象,為“三互助”保駕護航。
捐資捐物助生產。根據受災村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捐助生產物資是互助的重要形式。市直委局首先摸清對口幫扶村的物資缺口情況,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市政協為尖山鐘溝村購買了大量鐵鎬和掃帚,市委宣傳部給袁莊鄉姜溝村及時送去了200多把鐵鍬。企業積極支持當地生產,可潤農莊實業為曲梁鎮下牛村贈送了急需的鏟車、農用三輪;汽車東站公司出動車輛,連夜為靳溝村運送農藥、肥料等。目前,全市捐送大型生產設備3000多臺、小農具9000多件,解了受災地的燃眉之急,促進了受災村工農業生產的恢復。
積極參與生產自救。一些村自身勞動力缺少,自救面臨重重困難。對口幫帶單位、行政村和生產組主動與受災地對接研判,調動人力重點支援。市水利局黨員干部自己攜帶工具,車拉大功率水泵和塑料管,到超化鎮河西村抽水排澇。新華路和平街社區組織上百名志愿者到惠溝村清理淤泥,整修民居。鄭州中建公司調動鏟車、鉤機為中王廟除障清淤,維修公路。據統計,10多天來,先后有220個單位和企業、80個村和組參加結對幫扶,出動人力10多萬人次,機械400多臺,修復道路30多公里,搶修各類線路20.1萬米,搶救農作物3.2萬畝。(記者 盧文軍 通訊員 李紹光 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