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假亂真的果蔬、活靈活現的動物、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在洛陽市洛龍區李樓鎮樓村村委會開放式文化基地內,一排面塑作品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參觀,如果不是旁邊的文字介紹,很難想象這些造型各異、顏色鮮艷的作品竟是用面團做成的。而這些面塑作品全部出自樓村75歲的村民肖秋旺之手。
肖秋旺是洛龍區李樓鎮的農民,60歲時才開始接觸面塑藝術。據肖秋旺介紹,當時他在逛廟會時,看到栩栩如生的面人后,非常驚訝。沒想到普普通通的面團還能捏出這么多的造型。回到家后,便琢磨起來,但試了好幾個月,做的面塑很容易裂開,顏料也是自己用手涂上去的。
無奈,肖秋旺找到了面塑藝人李世宣,準備拜師。但因為當時肖秋旺已經年過六旬,師傅不愿收他。肖秋旺堅持每日拜訪,終于將李世宣感動。為了學好面塑,肖秋旺嚴格要求自己,經過15年的勤學苦練,肖秋旺成為洛陽市知名的面塑藝人。
老肖的面塑作品常常出現在春節廟會上和公園里,他的現場創作很受歡迎。同時他還經常受邀去表演面塑技藝。2013年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所用的面塑供品就出自老肖和其徒弟之手。
“當時時間緊張,我和徒弟奮戰6天6夜,終于做出了30盤精品面塑。”老肖說,這些供品中,有魚、蝦、豬、牛、羊,還有桃、黃瓜、柿子等果蔬,種類非常齊全,贏得了大家的認可和點贊。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老肖雖然是農民,但多才多藝,不僅會面塑,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洛陽海神樂隊的樂師。他還愛畫牡丹,是洛陽市金土地書畫院的畫家。因愛在葫蘆上作畫,他索性在田地里自己種起了葫蘆。
農忙之余,老肖開門授課,傳承面塑藝術,現在已經有徒弟40多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肖還有個愿望,希望自己的面塑技藝能夠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這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但之前嘗試了幾次都未能成功。
記者聯系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了解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包括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區級四級,實行逐級申報制,由各級人民政府命名公布,四級名錄都采取不定期開展集中申報的方式。
洛龍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洛龍區非遺項目申報工作是兩年一次,2020年12月,區第六批非遺項目已經進行了公示。如果肖老師想要申請非遺項目,需要等到下一次再進行申報,屆時可以通過李樓鎮文化中心進行申請,領取相關的表格,再申報到洛龍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那么,申請區級非遺項目需要準備哪些材料呢?該負責人說,根據《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申請或建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時,應當提交以下材料:(一)申請書或建議書;(二)項目的歷史、現狀、價值和瀕危狀況等情況的說明書;(三)項目的保護計劃;(四)其他需要進行說明的相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