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220國道駛入周口市鄲城縣,一座鮮紅、高大的雕塑吸引著往來人員的目光,其寓意為“事在丹成”,是該縣近年來傾力打造的文化符號。
為何取此四字?相傳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在此將“丹”煉成,鄲城故稱“丹成”,將悠久的歷史與美好的希冀結合,便有了“事在丹成”這一文化符號。
從打造概念到構筑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事在丹成”是如何煉成的?今年春節期間,記者對鄲城縣文聯副主席、收藏家協會會長閆振宇進行了專訪,意欲探析地方文化產業從無到有的發展經驗。
尋找靈感:從歷史中汲取走向未來的智慧
打造區域文化產業名片的靈感來自哪?閆振宇的答案是,知所從來、思所將往。
在采訪期間,他首先向記者分享了一則考古界的重大發現:近年來鄲城縣丁村鄉陶店村新石器遺址(即陶店遺址)陸續出土了不少陶器,有望進一步證明陶店遺址是龍山文化新時期石器遺址,疑為中國灰陶最早生產地,中國陶器之鄉。閆振宇說,這一發現被證實后,鄲城文明史或可向前推進2000年。
作為“文化鄲城”的布道者和踐行者,這種發現無疑讓閆振宇感到振奮:“從春秋時老子執爐煉丹于洺水之濱,丹成后著《道德經》,到戰國時縱橫家鬼谷子出生于此,再加上如今有望被進一步證實的灰陶之都,都說明了這塊土地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但這種振奮背后依然存在不少缺憾:盡管有這樣優秀的歷史文化積淀,鄲城仍然未能擁有與之匹配的規模文化產業或文化符號。
事實上,陳州(周口)大地一直是歷史文化名城,以鄲城周邊的縣區為例:淮陽區擁有太昊陵、泥泥狗等知名符號,老子故里鹿邑縣全國知名,扶溝的大程書院、霧煙山亦頗具名氣。
在這一背景下,閆振宇長期奔走在打造文化鄲城事業的一線,并利用自身“女書傳承人”、“中州古床博物館館長”等優勢,積極盤活資源,將故鄉文化帶到國內公開平臺,擦亮了“事在丹成”的名片。
構筑產業:非遺特產集聚與歷史文化轉化協同
文化產業名片叫響之后,如何賦予其更多的內涵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現階段閆振宇工作的重心。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目前該縣已經注冊了“事在丹成”商標,同步在各大電商平臺開設了網店,其線下專賣店“王禪故里非遺特產”經營情況良好,這也標志著“事在丹成”文化名片向產業轉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在走訪期間,記者注意到,包括天豫粉條、張集熏雞、寧平麻花、唐橋鴨蛋、刁樓麻糖、吳臺蓮藕等當地非遺特色產品,在店鋪內均有銷售,同步打造的非遺特產網紅品鑒活動效果良好。
今年春節期間,結合當地群眾走親訪友需求,相關經營主體還推出了“事在丹成”王禪故里非遺特產大禮包。該商品內含多種地方特色產品,一經推出便備受好評,實現了地方非遺文化的軟輸出。
相關行業人士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社會發展長期積淀的成果,商業屬性一般較弱。如果能在傳承發展中賦予其良好的流通性,讓非遺動起來、活起來,將進一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鄲城是中國書法之鄉之一,結合本地特色灰陶文化,我們又打造了以‘事在丹成’為主題的文房四寶灰陶產品,未來有望成為鄲城人饋贈親朋的又一選擇,持續深化區域文化輸出。”談及未來,閆振宇信心滿滿。(記者 賈永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