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迎財神。漯河市舞陽縣文峰鄉后藕池村村民劉煥萍如往日一樣,早早來到自家的香菇種植大棚里,細心查看香菇的生長情況。
“這就是俺家的‘財神’。”劉煥萍樂呵呵地說。
原本在鄭州務工的她,最近兩年回鄉干起了香菇種植,現在已經是遠近有名的種植大戶,一年基本能凈賺十三四萬元。
在后藕池村,如劉煥萍一般靠香菇種植走上致富路的村民不在少數。后藕池村第一書記馮運芳告訴記者,全村有將近1000人,一半以上都從事香菇種植,收獲季節能夠日產上萬斤。
小香菇撐起“致富傘”,讓“財神”長長久久地留到了村子里。
香菇遠銷日本、韓國
還有農業保險保駕護航
在劉煥萍家的種植大棚里,近萬袋香菇菌棒排列整齊,散發著香菇孕育時特有的甜香味。
她拿起菌棒向記者介紹,菌棒內用的都是木屑等天然材料,這樣生產出來的香菇菇傘大,肉質肥厚香味濃郁。
菌棒是香菇生長的根基,配料、裝袋、滅菌、接種、菌絲培養等各個細節都馬虎不得,稍有不慎就成了“廢棒”,不過好在有農業保險,讓劉煥萍少了許多后顧之憂。
“每袋菌棒保費6分錢,如果菌棒培育出了問題,基本每袋可以賠付7元錢,能夠覆蓋成本。大棚如果因為火災、天災什么的造成損失,也能夠賠付。”
劉煥萍還告訴記者,現在都用的自動化機器裝袋,只需要人工封口,一臺機器一天就能夠生產近1萬袋菌棒。
“我們村生產的香菇不愁銷路,全國各地都有來采購的。而且因為品質、光潔度、底色、氣味等都符合出口標準,已經遠銷日本、韓國,春節期間更是供不應求。”平時劉煥萍和愛人兩人打理大棚,但出菇的時候還是需要雇十幾個工人才能應付。
雖然忙碌,但紅火的生意還是讓劉煥萍打算今年夏天找地方再建起一個冷凍倉庫,“溫度高的時候香菇生長快,采摘不及,有了倉庫可以及時儲存,更能保障鮮香菇品質了”。
公路修進村
家家過上紅火年
走在后藕池村里,隨處可見村民們圍坐在一起,手上動作飛快地將剛剛采摘下的新鮮香菇分揀到塑料筐中,等待著采購商的到來。
據第一書記馮運芳介紹,實際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不甘于土里刨食的后藕池村人就引進了香菇種植項目。但種植香菇技術要求較高,有時因掌握不好溫度,一棚香菇棒甚至會全部壞掉。
這些年來,村里不斷引進技術、買進機器,各家的小香菇棚都發展成了標準化大棚,香菇產業漸成規模。
要想富、先修路。過去的后藕池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因為村里沒有通公路,外地前來采購香菇的汽車也根本進不去村。每到香菇收貨的時候,村民只能開著三輪車、拖拉機來回往返,就是為了把新鮮香菇盡快送到外地來采購的貨車上。即便如此,新鮮香菇在坑坑洼洼泥濘的道路上一通折騰,損失了品質,賣不上價。
2020年3月,漯河市信訪局辦公室副主任馮運芳到任后藕池村第一書記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向上級爭取了約15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村里公路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了香菇運輸難的問題。
現在的后藕池村,往日泥濘的小路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水泥路,道路兩旁一排排各具韻味的農家小院寬敞整潔,門口貼著的春聯更添喜慶。村民見面互相熱情地打著招呼:“吃過啦叔?到家里再吃兩口啊”。(記者 劉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