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伊川縣鴉嶺鎮樊店村漫山遍野的紅薯喜迎收獲。田間地頭,拖拉機隆隆駛過,帶動鐵犁深翻出層層土浪,一塊塊深紅色的紅薯“破土而出”。新鮮的紅薯來不及拉回家,直接在地里分揀、上秤、裝箱,通過物流進城,走進千家萬戶。
“咱們的紅薯不一般,叫‘嶺上硒薯’,又糯又甜,關鍵還有‘硒’元素,能賣上2塊錢一斤。”花甲之年的王學道是種莊稼的老把式,黝黑的面龐泛著紅光,他從來沒有想到,在望天收的山坡地里,能靠種紅薯種出“萬元田”。
“苦勞和收益歸咱們老百姓,功勞要歸河南科技大學的‘大專家’侯教授。”王學道話鋒一轉。他口中的“大專家”,叫侯文邦,是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現代農業研究所所長。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侯文邦團隊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從洛陽農業實際出發,致力于甘薯技術研發和推廣,有力推動了“嶺上硒薯”產業發展和品牌建設。
走進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甘薯組培中心,實驗儀器琳瑯滿目,瓶瓶罐罐里裝滿了紅薯芽尖。經過實驗室組織培養,這些幼稚薯苗將擺脫病毒侵擾,成為優質脫毒種薯苗。“種紅薯也是一項高科技。”侯文邦笑著說。紅薯種植是洛陽的特色產業,而紅薯病毒是影響紅薯產量和質量的最大障礙。如今,他們承擔的甘薯脫毒快繁技術與產業化應用項目,通過組培的方式有效突破了紅薯病毒的瓶頸,極大提高甘薯的商品率。
“技術之美,不在于高精尖,而在于回饋社會的溫暖。”在侯文邦看來,讓甘薯栽培技術走出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去解決農業生產的痛點,給群眾帶來財富,實現土里“掘金”,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在河洛鄉村曾流傳著一句順口溜,“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它描述了在糧食供應緊張時代人們與紅薯的緊密聯系,那時候種紅薯是為了充饑。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結構的改善,鮮食紅薯迎來了“春天”。
特別是2018年,河南地質部門勘察發現,伊洛河流域局部地區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富硒地區之一,并精準圈出了以伊川為核心的富硒土壤富集帶。
當時,侯文邦敏銳地意識到,這或將成為紅薯種植產業轉型發展的“風口”。很快,具有紅薯種植傳統的鴉嶺鎮與河南科技大學一拍即合,雙方共同推動產學研合作,打造現代富硒紅薯產業園區,叫響“嶺上硒薯”品牌,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好產品要種得好,更要賣得好。”侯文邦坦言,現在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是,抓“產”的辦法多,抓“銷”的招數少,所以,“嶺上硒薯”一開始就在謀劃產業誰來帶、產品如何銷、市場怎么連的大問題。
在產業發展中,河南科技大學聯合鴉嶺鎮按照“科研院所+合作社+深加工+電商+農戶”的模式,抓好農村電子商務和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用好“嶺上硒薯”區域公共品牌,讓經過“梳妝打扮”的小紅薯通過直播帶貨、農超直供等渠道闖出了大市場。
據統計,鴉嶺鎮“嶺上硒薯”種植面積已達7000畝,輻射伊川發展富硒紅薯種植5萬畝。以“嶺上硒薯”品牌建設為樣板,河南科技大學甘薯產業團隊的技術服務還輻射汝陽、汝州等區域,真正實現了“小產業做出大文章、小產業走出致富路”。(記者 白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