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架頭頂的管線網消失了,紅磚墻披上‘新外衣’。”近日,河南鄭州二七區祥云里小院年近7旬的居民趙師傅向記者展示手機里小院曾經的照片。
這是記者連日走訪鄭州市改進城市管理與改善人居環境工作(下稱“雙改”工作)情況時,印象頗深的一幕。
景如其名的祥云里小院,三五老人漫步在雅致的院內花園,笑談家長里短。
祥云里小院隸屬五里堡街道香榭麗社區,建于1980年,原為豫中機械廠家屬院,共有4棟樓154戶400余居民。
五里堡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彬說,該小院近一半居民超60歲,2000年機械廠倒閉后成為無主管樓院,公共設施老化、違章搭建突出。
去年4月,祥云里小院成為鄭州市老舊小區改造中的一員。通過“群眾自治共管”、成立樓院管家委員會等,引進具有先進管理經驗的物業公司,將老舊樓院連片打包管理。
“根據需求提供最低每平方米3毛錢,分梯次檔位交物業費的菜單式服務,可提供安保、保潔、綠化養護等服務。”王彬說。
圖為鄭州市金水區黃河路經過道路綜合改造后,沿路空地升級成了綠化景觀帶。 闞力 攝
可免費享受健康自測、疾病預警等服務的智慧健康小屋、可一鍵呼叫的智慧服務平臺,是科技與老舊小區的有機結合。樓院的孤殘老人金巧玉說:“自從用上一鍵呼叫,買藥、看病、出門都能隨時聯系物業和社區了。”
經過墻體保溫美化、雨污分離改造、高壓線強弱電全部入地、道路白改黑、增加綠化游園系列改造后,被披上“新外衣”的80年代樓院,極富年代感。
近年來,針對鄭州老城區樓院改造,亦是為其“化妝、美容”,并不破壞舊式建筑主體,保留下歷史的印記。
祥云里小院只是鄭州市1090個已經完成改造的老舊小區之一。
據悉,鄭州市申請中央補助的老舊小區共1634個,預計總投資50.77億元人民幣。
老舊小區改造和城市道路綜合改造是鄭州“雙改”工作的重頭戲。去年以來,園林綠化深度融入“雙改”工作,鄭州市主政官員對此頗為重視。漸漸地,上世紀的“綠城”鄭州回來了,成為市民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鄭州市管城區航海路沿路景觀公園散步的馮女士說,近一年多,鄭州城市道路變化很大,沿路空地變成了綠化景觀帶,隔離帶增加了綠化微景觀。“這說明鄭州在高速建設現代化都市的同時,并未遺忘其原來的模樣。”
據悉,航海路道路綜合改造以來,依托新建地鐵交通,拆除BRT公交站臺等設施,設置中央綠化分隔帶,提升車輛行駛安全系數和沿線綠化景觀效果的同時,結合地塊開發升級,將拆除后的沿街區域,打造成集人行道的通行功能、綠化景觀觀賞功能等為一體的路園景觀地帶。
在航海路沿線居住近10年的呂先生對其變化尤為欣慰,“以前塵土飛揚,到處是裸露的黃土,現在走在一步一景的航海路沿線是一種享受。”
離開城區,置身即將開放的黃河灘地公園、優美如畫的郊區水系生態廊道……披上“新外衣”的“綠城”正在嬗變。(記者 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