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鄭州市場爆發多起租金拖欠糾紛。先是南三環紅星美凱龍被279名業主聲討拖欠租金,隨后華商匯業主反映開年至今8個多月未拿到租金收益,星光匯有業主則懷疑開發商資金鏈斷裂,憂慮投資款打水漂、難以返租。
這一切均指向了商鋪散售返租模式。
有業內人士稱,返租存在商場運營成敗難測、回報率對賭、產權運營不統一等多重風險,是開發商造的一個夢。
業主投訴華商匯,租金收益未付
近期,多名華商匯買鋪業主向河南商報記者投訴,以散售返租形式購買華商匯商鋪,原本一直正常返還的租金回報被中斷。
一名業主白女士描述,2017年年初以每平方米8000多元的價格,全款購買了鄭州華商匯的商鋪,在與鄭州華商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買賣合同后,轉而又將商鋪委托給鄭州華商匯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管理運營,托管期10年。
這便是商鋪散售后又返租的商業模式。10年托管期內,業主不參與商鋪直接出租運營,只需每年坐收總房款10%的租金收益,每3個月一支付。
這筆看似穩賺不賠的生意,卻在疫情期間遭遇了一次重大返租危機。業主李女士反映,“今年3月份,華商匯就停掉了本該1月份起付的租金回報,截至現在,8月底了,一分錢未給。”
還有多名業主同樣反映,“去年房租都已正常給過,今年1月份到現在的房租都沒給。”
工期一拖再拖,業主擔憂投資打水漂
位于鄭州市嵩山路與建設路交叉口東北角的星光匯(又名“中林嘉苑”),同樣也正被業主維權。
該項目采用的也是商鋪散售返租模式。業主宋女士反映,2019年6月,其以每平方米3.6萬元價格購買了商鋪,開發商為河南中林置業有限公司。
同時,宋女士又將商鋪委托給鄭州兆岸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管理,托管期10年。10年內,雙方約定,前3年,管理方兆岸商業公司無償使用商鋪,不用向宋女士支付租金收益,租金收益全歸兆岸商業公司所有,兆岸商業公司承諾幫助業主在開發商處購買商鋪時給予優惠,即“前3年租金頂商鋪優惠的錢”。
從委托期第四年開始,兩方開始分成租金收益,租金收益的90%付給宋女士,另外10%付給經營管理方兆岸商業公司。
簽訂合同沒多久,問題爆發。宋女士反映,“開發商資金鏈斷裂,托管公司至今還沒入駐裝修、招商,目前工期一拖再拖,無法裝修,我們擔心商鋪運營不起來,3年后拿不到返租,投資的錢打水漂。”
租金年回報率降低,引發業主不滿
鄭州有服裝市場也曾出現過商鋪散售返租糾紛。業主買商鋪后,市場托管給了一家商業運營公司,商場方宣傳旺鋪無憂,10年回本,年收益8%且逐年遞增。前3年托管期內,托管公司沒有實現8%的租金回報,新的托管續約中,租金回報率直降到了5%,引起業主激烈反彈。
在2016年,鄭州火車站有一家針織市場同樣爆發返租糾紛。原因是,業主買房時簽訂的年租金回報率是8%,新的續約合同則降到了3.5%。這導致部分業主拒絕續簽托管協議,進而造成商戶退租的連鎖反應。
返租,開發商造的一個夢?
這些接連出現因為無法及時返還業主租金導致維權的事件,根源均指向散售返租這個商業模式。
散售返租是當下國內商業一種特殊又極為常見的產物,吸引著一批批抱著當“甩手房東”美夢的投資戶,同時,卻又因為物業被分割銷售、后期運營成敗難測、回報率對賭難料等潛藏的風險,而被不少業內人士詬病。
一些業內受訪者認為,散售返租的隱患,在業主簽下購房合同的那一刻就已埋下。
“商鋪銷售定價,是按照年租金回報的10~15倍來計算,這個數字是符合投資邏輯的。但地產開發商前期用各種宣傳手段,房子售價遠高于周邊均價,然后給業主許諾每年8%的租金收益回報,但其實這些年的租金收益都加到了房價里。”一名在業內打拼10多年、不愿具名的資深人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開發商造了一個夢,用夸張的宣傳把業主迷惑,事實上是拿了業主的錢后又還給了業主。”另外一名業內人士稱,“法律禁止開發商直接包租銷售,最后想了一個辦法,找了家第三方公司做托管和返租,但其實這是開發商的關聯公司甚至子公司。”
有業內人士揭秘,“不返租就能賣掉的項目是不會返租的。如今大多數開發商會找銷售代理公司賣鋪,代理公司出于壓力,無法走正常方式賣掉商鋪,最終為了拿到傭金,只能走這一步,這是最后不得已的終極方案。”
該人士反問,即便不散售商鋪,在充分商業競爭的環境下,一個專業的商業運營公司尚且不一定能做成一個項目,更何況一個放羊式的管理團隊,勝算又有幾何?
返租結束后接鋪成矛盾集中爆發點
即便理清邏輯,自愿走上散售返租這條大船,余下的航道也是暗瞧遍布。
能否按時拿到每月租金回報,也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風險之一深埋在運營團隊的管理能力上,產權外售的大框架下,商管公司話語權喪失,面對著上百個小業主提出的各種要求無法一一滿足。
而散售返租的商業大多位于新開發區域,地段、交通、人流不具先天優勢,在如此被動局面下運營成活一個商業體,難度可想而知。一旦商場運營失利,出現大量掉鋪,就無法兌現業主的租金收益,矛盾自然而然爆發。
況且,市場大環境的陰晴不定、行業未來走勢的不可捉摸,都在左右著商場的未來命運。
返租期結束,更是矛盾集中爆發點。不少業主在當初簽訂合同時,買的是虛擬商鋪,但商場在后期實際運營時會打通、隔斷乃至改建,待接鋪時,不少業主拿著房本找不到自己的商鋪,甚至出現商鋪被改建為消防通道、廁所的案例。
同時,商鋪高達50%的公攤面積,也成為業主接鋪時的無法承受之重。
10年后按購房款的120%回購商鋪是虛假承諾?
河南商報記者梳理發現,鄭州市場出現不少“十年托管到期后,開發商按照購房款的120%回購此商鋪”的條款約定。
有業內人士則直言,120%回購的承諾是虛假的,“如果10年后項目發展好,商鋪升值超過了120%,業主不會愿意賣,回購成本也太大;如果項目發展不好,10年后公司是否還存在都是事,即便存在,開發商更沒有能力回購,這是一個紙承諾。”
那么,難道散售返租就一無是處?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宋向清認同散售返租模式,是一種成熟的商鋪經營模式,在省去業主出租煩惱的同時實現統一管理、提升房產商業價值。至于為何鄭州市場發生返租糾紛,實質是因為疫情影響下客流減少、市場萎縮導致經營者效益降低甚至虧損,是市場低迷引發的連環違約。
河南省商業行業協會會長何宏劍認為,對于投資者來說,如果按照50%首付貸款按揭買鋪,每月租金收益能在付清月供基礎上還有盈余,那么這個商鋪投資就是成功的;對于運營團隊,基于消費者調研基礎,有專業運營團隊操盤、有深厚的品牌招商資源積淀、有極強的商場規劃構建理念以及對經營商戶的競爭性調查,才有可能最終運營成活一個商業。(李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