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時彼一時。網購剛盛行時,是因為其相對實體店,更方便優惠。于是,才有了每年一度的雙11購物狂歡節。
但對于電子行業來說,今年或許是個例外。
近日,河南商報記者在走訪鄭州的電子市場時,發現部分電子產品,如剛上市的華為Mate 40、iPhone 12 系列產品,網上的價格有時比實體店還高。
事實到底如何?
變化:線上下單,顯示“付款30天后發貨”
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狂歡節又到了。
11月4日,鄭州市民趙悅(應受訪者要求,化名)看看手上動不動就關機、微信頁面黑屏的手機,決定換個新手機。
點開某電商平臺,選定機型,正要付款,卻看到一行字:“付款后30天內發貨。”
“我現在買就想這幾天就能用上,這咋還一個月內發貨呢?”心中疑惑不解的趙悅,11月7日到鄭州一家實體店買了一款新手機。
對于趙悅遇到的這種情況,智匯城總經理張朋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線上的東西比較便宜,網上付過款后快遞直接送到家,很方便,但最近一段時間,市場內多個商戶和前來購買的消費者則反映,有的產品,線上買反而要比實體店等得時間要長,也更貴。
像最近新鮮上市的華為Mate 40、Apple iPhone 12 系列產品,面臨的上述情況尤為明顯。
“網上說付款30天內發貨,這是有套路的。”智匯城企劃部經理郭海晨分析認為,電商平臺這樣表述,有兩個鋪墊,一是現在手上可能沒有現貨,他們需要跟廠家協商,或去別的地方調貨,如果在30天內沒找到貨,就會把錢退給買家,但這30天內,電商平臺可以自由支配買家的付款;二是,如果在30天內找到貨了,在發貨前,會跟買家提出議價,據業內透露,一般情況下,每部手機會加價800至1000元不等。
走訪:“黃牛”搶貨,實體店購買須留下包裝盒、保修卡
面對線上線下兩個銷售渠道,生產廠家會優先給哪個供貨?
張朋稱,當貨源充足時,兩個渠道的供貨不會有明顯差別,但當貨源像今年這樣緊缺時,廠家或者一級批發商,會優先供給實體店。
這樣一來就會引來線上線下的競爭。
“黃牛”就會到各實體店“搶”貨,然后通過線上渠道銷售。為了多掙錢,“黃牛”以官網價從實體店買到貨后,通常會加價800至2000元不等。
“所以,你現在到實體店買手機,會有貨,但商家會要求你現場打開包裝、激活,但得把包裝盒、保修卡等留下。”張朋說,像手機、耳機、充電器等可以帶走,包裝盒、保修卡得留下一周至一個月,這是為了規避把貨賣給“黃牛”的風險。
因為,廠商一旦查到“串貨”情況,則會嚴厲處罰出貨的代理商或經銷商。
百腦匯企劃部負責人楊孟稱,自從華為Mate 40、iPhone 12上市后,近日確實有“黃牛”來搶貨,為了把手機賣給真正需要的消費者手中,有的廠家推出了800元的“碎屏險”,以此來試探購買方是真正的剛需,還是“黃牛”。
現狀:20臺現機,50個預約者,先付款者先得
作為華為在百腦匯的一家代理商,袁雪稱,今年的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都缺貨缺得厲害。
“除了智能手表不缺貨,手機和筆記本現在是有什么賣什么。”袁雪稱,今年10月30日,華為Mate40舉行國內發布會后即開始發售華為Mate40 Pro,店里預約的客戶有50多個,但到貨只有20臺,最后規定“先付款者先得”。
因為缺貨厲害,而“黃牛”到處搶貨,為了把手機賣給真正的消費者,店里規定老顧客購買后現場拆機,把包裝盒、保修卡留在店里一周再取;對于新顧客,則要求必須購買800元的“碎屏險”。
“萬一不小心賣給‘黃牛’了,廠家的處罰會讓我們店里損失很大。”袁雪稱,今年情況特殊,很多消費者對此也都表示理解。
百腦匯蘋果旗艦店負責人鄭文強稱,該店目前蘋果12貨源充足,蘋果12Pro缺貨,“黃牛”手里如果有貨的話,會要求加價1000元再賣。
電商賣家:線上手機缺貨確實存在,有兩個原因
線上手機賣家真的缺貨嗎?
11月8日,曾在國內某知名電商平臺經營4年多的曾培(應受訪者要求,化名)在接受河南商報記者采訪時稱,前幾年,手機品牌眾多,消費者沒像現在這么多,根本不存在缺貨問題,但現在的手機市場,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洗牌,目前僅剩華為、蘋果、OPPO、vivo 四大品牌,而且,手機不再僅限于打電話、發短信、發微信,也成了大家的支付工具、辦公工具等,需求量大增。
曾培認為,今年市場反映的缺貨,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一是市場需求量大,二是像華為、蘋果等新品產能不足。
線上“黃牛”真的會從實體店搶貨嗎?
曾培認為,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但不是主流,也不會影響市場的整體變化。市場之所以反饋實體店貨源充足、線上缺貨,是因為實體店每天最多出貨十幾臺,而線上要的量更大,多的一天可達兩三萬臺,少的也有兩三千臺。
線上的手機會比線下的貴嗎?
“這個不太可能。”曾培說,方便、優惠是電商興起的源頭,無論市場如何變化,他覺得這一點不會更改。網購能為消費者節約大量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這一點也是實體店比不了的。
但他同時又提出,當新品迭代、缺貨嚴重時,也確實存在議價(在官方指導價的基本上加價銷售)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曾培稱,因為疫情和利潤越來越低的緣故,今年年初,他已退出網上手機經營,轉為銷售服裝。而據他所了解,當年曾和他在一個群里經常交流的全國很多手機賣家,90%都已退出手機經營,改做其他生意。
現在的手機銷售,廠家通過電商平臺會直接和終端消費者對接,渠道更完善的同時,也把中間的批發商、渠道商給甩開了。(記者 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