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鄭州老城區形成的集貿市場以及航海路華中副食品批發市場,為最原始形態的便利店誕生提供了思路和貨品支持。依靠進出貨渠道優勢,為市民提供便利的夫妻店、小煙酒店、雜貨鋪應運而生。
很難說中原第一家比較標準的品牌便利店是出自思達、九頭崖,還是出自丹尼斯,但不可否認的是,直到2000年后,中原便利店才迎來一個節點,從標超中脫離出來、努力按便利店標準來完善自己的過渡業態相繼出現,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便利店。
“品牌便利店荒漠”的“破荒”之路
1993年,任長旺帶領13名職工,籌借1.4萬元在平頂山推出了一個200平方米的食品商店,后來成就了九頭崖連鎖帝國。
在2000年時挺進鄭州的九頭崖店面擴展至50多家,并試圖沖向全國。同是當年,九頭崖謀劃推出左右間商業連鎖,并在2003年在市面推出,開了河南便利店經營先河,高峰時期左右間便利店在鄭達到數百家店面。
2005年后,大賣場風行,以小型超市為主線的九頭崖失利,退守平頂山,并探尋過變臉“左右間生鮮超市”的辦法。2016年,其在平頂山的23家超市突然閉店,一個月后九頭崖宣布“賣地、賣超市”,自此之后九頭崖超市板塊零落。任長旺侄子任啟龍所負責的左右間在鄭系列公司也相繼注銷。
曾和九頭崖并稱“連鎖雙嬌”的思達,則將目標對準了社區超市,在中原率先開啟“開架銷售、自選消費”方式,店面從數百平方米到幾千平方米不等。2002年思達超市以“托管”形式把阿波羅便利店17家門店收入門下,使思達鄭州門店突破100家。
聚焦大賣場、精品超市的思達在2008年迎來頂峰,一度和家樂福爭奪慶豐街店選址、奪占鄭州黃河生鮮農場直供生意。
不過,家樂福、沃爾瑪等國際巨頭的到來讓正處于上升期的本土商家驚醒,他們紛紛轉向布局社區生活店,對“國際巨頭”形成封鎖。
據一位在思達工作多年的高管回憶,2010年前后,日系便利店品牌剛涌入長三角,國內標準意義上的品牌便利店還處于起步階段,中原商家的眼光還盯在賣場身上,所以當時鄭州市場上幾乎難以看到真正意義上的品牌便利店。“雖然也有便利店,但形似神不似,也就是有了便利店的外殼,但內容還是賣場的內容。”他說。
據他回憶,2011年,思達將100多家便利店和3家大賣場打包出售給正道,后者組織團隊到中國臺灣地區考察7-11、全家、萊爾福三大便利店巨頭后,在2012年推出了更為標準意義的便利店業態,店面位于文化路與紅旗路交叉口附近,引入臺灣地區7-11的核心戰將謝道宏任直接掌舵人。
資料顯示,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正道思達的門店驟增近一倍,對舊有門店規模化改造,推出60家24小時便利店。
據上述高管回憶,中原的便利店市場彼時已經有了國際便利店巨頭的基因,在謝道宏的帶領下,在2012到2015年間,正道的便利店標準體系建立起來,供應鏈體系也得以培養。但隨著謝道宏離開,搭建起來的標準體系被逐漸打破,供應鏈改造遲遲沒有進展,“無有特點的商品可賣”制約便利店發展,店面逐漸萎縮,僅剩70多家。
品牌便利店“本土勢力”強勢崛起
前有折戟者,后有趕路人。
稍晚于正道的丹尼斯采用布局社區生活超市的辦法搶占市場終端,2001年推出社區生活超市全日鮮,隨后規模布店。
無論丹尼斯自身是否把社區店歸入便利店類別,它都被人們習慣性地歸入其中。甚至在每年中國經營連鎖協會發布的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中,丹尼斯亦多年代表河南打榜前列,今年鄭州和洛陽店面數量更是累計拓展至400多家。
在丹尼斯的歷史上,有更類似現代意義的便利店出現,就是目前仍可見到的便利丹。
據其內部一位知情人士介紹,2003年時,丹尼斯的店面體系中已經出現便利丹,第一個店面在鄭州東里路附近的一處家屬院樓下,店面約140平方米。在2008年時,丹尼斯開始探索什么是真正意義的便利店,并組隊到南京、上海等城市考察。可便利丹在丹尼斯體系里并沒有成為主要業態,店面數量一直保持在兩位數。2020年,丹尼斯亦有計劃著力發展便利丹,只是受疫情影響,只得調整仍以開發社區店為主。
在此之間,電商的崛起也催生了一批面向B端的便利店品牌,2013年前后,以豫便利、愛便利為代表的便利店B2B和社區O2O派別攪動便利店市場,受制于造血能力缺乏、嚴重依賴融資等因素,不到五年時間這些品牌就成了匆匆過客。
之后,從制造行業進軍新零售行業的悅來悅喜成為新的“破局者”。
2015年推出的悅來悅喜品牌被業內譽為“河南版的7-11”。當年,悅來悅喜先后推出人民路店、桃源路店等首批店面,在豫首創24小時便利店品牌,也是河南首個有冷熱鏈、鮮食工廠的便利店企業。
據悅來悅喜方介紹,為了保障鮮食供應,該公司于2016年投資數億元在原陽籌建了一個建筑面積25000平方米的中央廚房,大力研發三明治、便當、壽司、包子、玉米等鮮食和自主品牌。
在店面拓展上,悅來悅喜也曾經歷過兩年時間的沉寂,店面數量不足百家。
但是其在2018年開始發力后,直至今日其店面已經覆蓋河南、江蘇,達到450家。2020年中國便利店百強中位于第56位,河南第一位。根據其計劃,到2022年店面將達到2000家。
品牌便利店市場迎來“淘汰賽”
曾經的“品牌便利店荒漠”的頭銜,顯然已經不適合鄭州。
便利蜂、美宜佳等國內一線品牌涌入,7-11在豫首店開業當日銷售額刷新全球紀錄,正攪動著滿塘春水。據多方信息反饋,有企業將明年發展規劃的研究時間提前了一個多月,也有企業連夜召集會議商討應對策略,甚至有便利店前所未有地推出“全場第二件半價”活動。
不過,據一位零售供應鏈人士推測,7-11對本土便利店的沖擊需要兩年后才會看到。他舉例說,7-11進入西安已經有5年時間,但直至今日店面數量并不多,從7-11以往的發展軌跡來看,這是一個厚積薄發型的品牌。7-11的到來或許還透露了一個信號——羅森和全家進入鄭州還遠嗎?
目前鄭州便利店已經形成本土品牌、國內一線品牌、外資品牌三方搶灘格局。據河南商報記者粗略統計,包含傳統意義上的社區生活超市在內,目前思達在鄭州有約170家店面、丹尼斯有344家店面、悅來悅喜有350家店面、美宜佳有100家店面(河南省310家)、蘇寧小店有32家店面、每一天有52家店面、億佳便利有30家店面、全時亟有6家店面、便利蜂有30家店面(包含3家將開店面)。
在上述零售供應鏈人士看來,隨著外來品牌涌入,而今的品牌便利店市場格局預計在兩年后被打破,中原便利店市場將進入淘汰、吞并整合時代,洗牌期不會太遠。
品牌更迭,商業浮沉。從當初的煙酒店、小賣部到而今的外資品牌集中搶灘,中原零售二十載,便利店這個曾經被本土商業巨頭們或者忽略、或者是當作賣場補充的業態,正在迎來變局,也在昭示著中原消費活力的蓬勃時代已經到來。(記者 楊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