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市“十四五”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印發,針對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提出以下要求。
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完善雙控目標責任與考核體系。強化取水許可和計劃用水管理,提升計劃用水精細化管理水平。建立以縣域為單元的水資源承載能力動態評價機制,劃定用水總量達到控制指標值95%為預警線,達到預警線嚴格新增取水許可審批,區縣(市)用水總量達到控制指標值,不得新增取水許可。到“十四五”末,將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6.02億立方米以內。
加強工業、農業、城鎮節水。按照以水定城,建設領跑全國的節水型示范城市的要求,全面落實《鄭州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深入開展工業節水減排、農業節水增效和城鎮節水降損。淘汰高耗水產業,推進工業節水技術改造,重點在火電、紡織、造紙、化工、鋼鐵、食品、汽車及裝備制造、鋁及鋁精深加工等行業推進節水技術改造。推進農業節水升級,以黃河流域區域為重點,推進農業高效節水,加強糧食主產區、嚴重缺水區和生態脆弱區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節水改造。到2025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5萬畝。加大老舊管網改造力度,降低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持續普及節水器具。實施水效領跑者計劃,抓好“1+4”(即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創建,節水型企業、節水型單位、節水型社區、節水型灌區)節水標兵創建行動。到2025年,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不高于10.3立方米/萬元,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705,城市管網漏損率降低到9%。
開展地下水超采區控制。嚴格實行地下水壓采,2022年全市地下水基本實現采補平衡,“十四五”期間,全市地下水實現壓采總量7500萬立方米。2025年前,完善地下水水量、水位雙控制度,建成鄭州市地下水位自動監測站網,實施地下水開采井檔案制度和排查制度,建設地下水水位監控與預警預報系統。
加強再生水等非常規水循環利用
開展污水資源化利用。在火電、鋼鐵、紡織、造紙、石化和化工、食品和發酵等高耗水行業,開展水效“領跑者”行動。推進園區內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級循環利用,提升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效率。電力企業要嚴格落實環評審批要求使用再生水。加強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建設,探索將城市分散污水處理設施尾水以及經收集處理的雨水用于河道生態補水。推動農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鼓勵水產養殖尾水循環利用。
加大再生水利用。強力推動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申報工作,力爭成功申報國家第一批試點,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尾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重點推進馬頭崗污水處理廠廠外再生水管線工程,向鄭東新區龍湖金融中心供應30萬噸/日再生水用于冷熱能利用;實施陳三橋污水處理廠二期提標改造,提高尾水水質,向龍子湖、象湖、北龍湖等湖庫補水;著力推進鄭州市再生水利用四環管線工程、鄭州華南城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工程以及航空港實驗區第一、第二、第三污水處理廠中水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拓寬再生水使用途徑,將再生水納入水資源配置體系,城市綠化、市政環衛、生態景觀用水優先使用再生水;工業企業超過用水指標必須使用再生水,新增工業企業和園區優先使用再生水;再生水管網覆蓋范圍內,年用水量超過5000立方米的企業,配比利用再生水。到2025年,鄭州市中心城區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縣級建成區達到25%。
推進雨水、礦井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和百城提質工程建設,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系統推進城市堤防、排水防澇、蓄水空間建設,提升建設標準,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提高雨水資源利用水平,規劃、在建規模以上住宅小區、經濟園區和城市花園需配套建設雨水利用工程。以高涌水礦區為重點,在新密市、登封市、新鄭市等地加快鄭州煤電股份有限公司超化煤礦排水、新密市王莊礦坑排水再利用工程等礦井水利用工程建設。
構建生態用水保障格局
優化水資源配置。按照“先看后用、循環利用”“優水優用、一水多用”的思路,統籌用好黃河水、擴大利用南水北調水。依托已建成的牛口峪引黃工程、龍湖等引黃調蓄工程,實現黃河水的一水多用、先看后用。優化利用南水北調退水,利用現有的退水閘相機向雙洎河、索須河等河流退水,提高南水北調水資源利用效率。
構建區域循環水系。加快實施鄭州市圃田澤水循環工程,從賈魯河下游圃田澤提水向上游城區鳳河、龍渠、潮河、十八里河、十七里河、熊耳河和金水河分水,改善城區河流生態流量。
強化河湖生態用水保障。建立健全生態用水保障機制,分區分類確定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制定賈魯河、雙洎河、潁河等重要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方案,加強重要河湖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監測評價和預警。
來源:鄭州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