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河南省印發《關于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意見》(豫辦〔2019〕21號),吹響了河南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號角。
10月27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全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工作基本結束。其中,新鄉、鶴壁、濮陽、安陽四市作為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先鋒軍,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在發布會現場進行了經驗介紹。
新鄉:全員聘任制、績效考核制、薪酬激勵制是切入點
“新鄉經開區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連續三年晉位升級;高新區在全國169家高新區綜合評價中連續兩年均上升8個位次。實踐表明,開發區已成為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和重要引擎。”新鄉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躍勇介紹,新鄉市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工作,概括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的特點:見識早、行動快,站位高、勇創新,抓得實、效果好。
他在發布會現場表示,針對開發區建設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體制機制改革滯后和創新活力動能不足等問題,新鄉市在全省自創區核心區高新區率先啟動以“全員聘任制、績效考核制、薪酬激勵制”為切入點的改革,相關做法得到省里肯定。
據介紹,在“去兩化”方面,新鄉市除了精簡優化管委會(黨工委)內設機構、注重做大做強國有公司外,還結合新鄉實際,統籌考慮經開區、高新區兩個功能區和紅旗區、衛濱區兩個行政區發展前景和當前制約因素,因地制宜,創新創造地提出了區域套合融合的思路(即推進經開區與紅旗區、高新區與衛濱區套合,新東產業集聚區與經開區、衛濱專業園區與高新區融合),既解決了兩個功能區去社會化和發展空間受限的問題,也實現了區域資源的充分整合,促進了區域整體協調發展,一定程度上也為全省開發區改革創新工作作出了先行探索。
鶴壁:推行“管委會(工委)+公司”管理模式
鶴壁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洪利民介紹,今年7月份,鶴壁出臺了推動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全市性指導意見,對改革模式、機構設置、薪酬制度等改革重點進行明確,決定全市推行“管委會”+公司模式,同時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允許涉改開發區在市《意見》框架內大膽探索適合各自開發區的改革舉措。
目前,通過有效的督導和推進,4家涉改開發區(產業集聚區)改革工作全面鋪開、進展順利。其中,鶴壁經開區改革任務已順利完成,寶山經開區改革任務也已基本完成,浚縣產業集聚區、鶴淇產業集聚區正在按照節點積極推進,預計年底前改革任務可全面落地。
“改革后,鶴壁經開區、寶山經開區、鶴淇產業集聚區、浚縣產業集聚區內設機構從14個、12個、7個、8個分別壓減為10個、9個、6個、5個,壓減率27%。”洪利民說,如鶴壁經開區新成立了鶴壁經開投資集團,于8月18日掛牌運營,以百萬年薪面向全國公開招聘了集團公司總經理,組建了“三會一層”管理體系,提升了投融資能力和國有資本管理水平。
在放權賦能方面,按照“充分放權、加強指導”的原則,鶴壁經開區全面梳理各部門權責清單,確定了116項可以承接的審批事項,市直部門通過刻制“2號章”、設立派駐機構等方式下放相應審批權限,推動實現“辦事不出區”。在創新產業用地方面,制定了《關于開發區新型產業用地試點的實施意見》,通過增設新型產業用地分類,滿足開發區發展新型產業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鶴壁經開區充分發揮鶴壁經開投資集團的作用,加強與民營資本、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的合作,先后承接了總投資50億元的電子智能信息產業園(中原光谷)、總投資10億元的汽車電子智能產業園等重大項目,有力促進了項目建設和經濟發展;寶山經開區通過組建寶山市政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寶山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加強市場化運作,成功引進中建鋁、中國二冶、中鐵六院、中鐵八局等工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發展勢頭進一步向好。
濮陽:大幅精簡人員,現有機構壓縮率高達68%
濮陽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陳曉華介紹,按照“優化、精簡、效能”的原則,濮陽經開區科學制定機構設置方案,對現有機構進行大幅壓縮,壓縮率高達68%。同時,采用員額制進行企業化管理,大幅精簡現有工作人員,人員重點向招商引資、投資服務、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等一線崗位傾斜。
與此同時,濮陽市整合現有國有企業資源,成立濮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發展集團公司,下設建設開發、產業發展、招商運營三個子公司,作為開發區的建設平臺、融資平臺和投資平臺,分別承擔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投資、招商引資等任務,促進專業化運營。
在優化績效薪酬體系方面,濮陽根據“穩住基本、加大激勵、多勞多得”的原則,依據崗位的價值貢獻確定薪酬水平,多勞多得、優勞優得、崗變薪變,破除以往按照身份、級別定薪的方法。同時,充分發揮績效考核“指揮棒”的作用,建立以目標導向、實績導向、獎優罰劣的績效管理體系,充分調動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真正實現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改革的前提是政策支持,科學的改革方案能有效減少改革阻力。要在深入調研思考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高標準編制改革相關政策文件體系,重點是科學制定改革總體方案,最好委托專業機構進行編制,盡早明確機構設置、定崗定員、崗位聘任、薪酬優化、績效考核等關鍵環節,為推動改革提供重要支撐。”陳曉華說。
安陽:深化主業主責去社會化、開發運營去行政化
安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杜建勛介紹,安陽將13.9平方公里的文峰產業集聚區,納入高新區管理,使產業發展空間擴大32%。規劃一帶兩園(即:科教產業帶、現代工業園、現代物流園),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招商項目優先向園區布局。
與此同時,安陽將文峰區工信、科技、招商、集聚區管委會等4大經濟部門,整體并入高新區,強化相關領域的經濟管理和服務職能。從兩區公開遴選30名優秀青年干部,全部充實到高新區經濟一線。通過兩區資源互補,努力實現“1+1>2”效應。
“在設置機構時,大幅提高經濟部門比重,同時組建經發、科創、建設3大集團公司;在配備人員時,重點向一線傾斜。改革后,服務經濟主戰場的機構和人員,結構比由原來的30%左右,提高到70%以上,實現了工作力量倍增。”杜建勛說,安陽高新區圍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推動本土企業、源發技術、創新平臺,與全國品牌公司嫁接重組。先后促成艾爾旺與上海雅本重組,利華制藥與廣東溢多利重組,等等。特別是合力創科依托97項專利技術,成功牽手上海復星,于2019年9月投產,一年來上繳稅收即達到過去10年總和的3倍。
數據顯示,2019年,安陽高新區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引領企業,分別占到全市的41%、50%;發明專利、省級以上科技孵化器數量,分別占到全市的51%、70%。風電產業鏈相關企業,畝均稅收實現“過百萬”。(記者 賈永標 實習生 徐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