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2019年底,河南全省開發區建成區面積達到2000平方公里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1萬家,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8.5%。
據悉,開發區建設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對促進體制改革、改善投資環境、引導產業集聚、發展開放型經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成為各地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
近年來,河南省圍繞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進行了一系列創新,部分開發區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這背后又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已培育19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發布會上,河南省發展改革委一級巡視員鄭金廣介紹,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二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下,我省開發區實現了從小到大、從量變到質變的一步步跨越,已成為支撐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
具體來看,開發區經濟增長極作用顯著。目前,全省共有150個開發區納入了國家開發區公告目錄,總量居全國第3位,基本實現了“一縣一區”,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和綜合保稅區在帶動全省發展中發揮著重大作用,省級產業集聚區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量。
“開發區產業集聚主陣地作用凸顯。依托開發區,培育出了洛陽智能裝備、漯河食品、商丘紡織服裝等19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以及127個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區域品牌。”鄭金廣說,“十二五”以來,全省開發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12萬億元、年均增長32.9%,開發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不斷完善,產業、人口、城鎮空間融合發展持續優化。
全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基本結束
省委改革辦副主任胡彥宏介紹,截至9月底,全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工作基本結束。總體來看,試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9家試點開發區通過改革有效提升了效能、增強了動力,也探索形成了一批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
從管理體制上看,開發區發展經濟的主業主責更加聚焦。各試點開發區把厘清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職能放在重要位置,著力劃清職能界限,強化開發區的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經濟職能。
從運行機制上看,開發區市場化運作的機構框架更加成熟。29家開發區采取新建、改建等方式,成立各類發展公司,作為開發區的運營主體,具體負責開發區的資金籌集、項目管理、政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服務等工作,實現了運行模式的與時俱進。
從人事薪酬上看,開發區干事創業的內生動能更加充足。平頂山高新區、宜陽縣產業集聚區等打破過去的行政事業、編制內外身份界限,實行競爭上崗、雙向選聘,一批年富力強有能力者被聘到管理崗,逐步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提振了廣大干部干事創業、敢于擔當的精氣神。
從發展質量看,開發區發展速度更高效益更好。通過一系列管理體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我省開發區“二次創業”按下了快進鍵。2019年,開發區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的68.9%,拉動全省工業增長5.4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1.6%,高于全省2.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超過320萬人,占全省比重超過70%。(記者 賈永標 實習生 徐偉民)